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闪走赵家台

(2012-06-04 01:59:43)
标签:

北京

门头沟

潭柘寺镇

赵家台村

摄影习作

原创

分类: 北京最美丽的乡村

                      闪走赵家台

 

闪走赵家台

   

闪走赵家台北京市府,有个惠民大动作,是大多数城里人,都不知晓的事。反正俺是事后才知道一点,其来龙去脉到现在,也还是不很清楚,那就是:山区采空区、泥石流易发区村庄搬迁工程。这是北京市府,对山区采空区、泥石流易发区农户,规避自然灾害,搬迁至安全有发展前景的规划区,从而加快山区农户的,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战略性举措。

 

    闪走赵家台据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7月,北京山洪泥石流灾害主要集中在密云、怀柔、延庆、昌平、平谷、门头沟、房山七个区县。自1994年以来,本市已五次启动山区农民搬迁工程,以解决山区农民的安全避险及生存环境问题,共搬迁4.58万户,13.32万农民,市财政累计补助12.21亿元。

 

    闪走赵家台俺们参加《北京最美丽乡村》评选的候选村—赵家台村,就是上述农户搬迁的典型村。赵家台村位于京西门头沟区潭柘寺镇,坐落于千年古刹潭柘寺与有着神州第一坛美誉的戒台寺之间。赵家台村由老村新村两部分组成。全村共有146394人。

 

    闪走赵家台西山进京,原有两条古道,庞潭古道,和麻潭古道。其在潭柘寺附近的平原村汇为一路,然后偏西北方向,经阳坡园、赵家台(旧村),至十字道与西山大路中道汇合后,继续向西北迤逦而去,直通王平口。

 

   

闪走赵家台潭柘寺以上,直到王平口的这段古道,也被称为“潭王古道”。因煤矿采空、防止山体滑坡等原因,潭王古道沿线村庄多已迁出,成为废村,赵家台即是其中之一。

 

 

    闪走赵家台在择址建设新村、完成整体搬迁的同时,赵家台旧村,仍然保留了相对完整的格局。民房、宅院保存完好,穿村而过的古道脉络清晰可见。而地表以下,赵家台村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联通每家农户的古地道网。则曾经构成这座古村坚固的防御体系,为之为赵家台,赢得了“铁台坨”的美誉。

 

 

   闪走赵家台新村,处于山脚下一片平缓的坡地上,居中劈开一条笔直的大街,水泥铺就的街面被饰以葱翠的灌木绿化带;大街东西两旁,分列着十数排簇新的院落,如同背倚青山的联栋别墅区,这就是眼前的赵家台新村。

 

 

  

  闪走赵家台  赵家台新村,紧邻108国道,由此向北,经南辛房、平原村,大约两公里即至潭柘寺。因为地处通往潭柘古寺的必经之路,村里又有相对优裕的居住条件和空间,自2006年起,便适时发展起了民俗旅游接待。 

 

 

 

    

 

 

闪走赵家台赵家台新村,是在购自南辛房村,64亩地的基础上建设的。这片建设用地,对于全村130多户、400多口人来说,若建设平房,肯定是建设空间不足,也不利于村子今后的长远发展。所以村领导,才规划建设二层小楼,使每家每户的居住空间,都有了很大的富余。村委会还利用节省出来的土地建成了40多套老年公寓,免费提供给村内60岁以上的老人居住。

 

    闪走赵家台赵家台新村,利用比邻潭柘寺的地理优势,旅游接待已经全面铺开,覆盖全村80%以上的住户。除去留住来往潭柘寺的游客之外,赵家台自身在旅游开发上的整体思路则是:“游览在旧村,吃住在新村。”

    

 

 

 

闪走赵家台赵家台村,集体经济很是雄厚,这主要还是源自,该村还是北京最主要的叶腊石产地。叶腊石是一种稀有矿石,是人造金刚石的主要原料,在京西山区中并不多见。北京的小煤矿、石矿都关掉了,但赵家台的叶腊石珍贵稀有品位高,成为北京确定保留的矿场之一。

 

    闪走赵家台 按评选《北京最美丽乡村》说:

    

 

  赵家台村生产美:

    游老村,住新村这是赵家台村民俗接待文化的特色体现。

     在老村,正在建设中的核桃观光园成为了一大亮点,共种植800亩的经济作物,其中包括:核桃、樱桃、白杏、柿子等等。走在幽幽的田间小路、酣饮甘甜的泉水、感悟悠久的历史、品尝可口的山果,让游客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闪走赵家台      在新村,为了提高接待户的整体接待水平,经多方联系有关部门,联合开办了厨艺技能手工编织接待礼仪实用英语等培训班。结合本地紫石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充分考虑旅游产品研发的实际需求,举办了紫石工艺砚雕培训班。经过学习实践,使村民们拥有了劳动部门颁发的厨艺面点证,可以持证上岗;村民们雕刻的紫石作品成为旅游工艺品出售,极大的增加了村民收入。在赵家台村游客不仅可以欣赏、购买工艺品,还可现场学习、亲手制作,体验劳动的乐趣。村里的饮食更是推陈出新,根据原有农家菜的风味推出民俗美食、斋菜斋饭、粗粮细作、野菜砂锅等一系列家常饭菜。

     赵家台村生活美:

     闪走赵家台每逢节假日,赵家台村的村民们,都会自发举行各类群体活动,腰鼓队、秧歌队载歌载舞;露天电影别有意味,让村民们喜笑颜开;篮球比赛更是生龙活虎。

     赵家台村还是市、区的老艺术家们交流学习的活动基地,他们经常来此挥毫泼墨,为地区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原本不懂字画的农户家里都熏染上笔墨香气。赵家台村几乎家家都有几幅老艺术家们留下的真迹。

     2000多平方米的活动中心里,乒乓球、象棋、围棋、卡拉OK等文娱设施一应俱全,村民与游客在此其乐融融,共谱和谐新篇章。

    

     赵家台村环境美:

     闪走赵家台赵家台老村,被潭柘寺的九峰环抱,远离城市喧嚣,空气清新,风景宜人。春来桃花映面红,夏送清风意盎然,秋高气爽果实累,冬有白雪待春归。四时四景各有特色,美不胜收。

    新村与老村的不同之处是更具有现代化气息。新村的二层小楼兼具东、西方建筑的特点,中式楼顶、西式结构,风格独特,给游客耳目一新的感觉。整齐有序、新颖独特的乡间别墅,完美的融入到周边优雅的生态环境中,让人感受到现代化农村的巨大变化。靓丽整洁的街道、修葺一新的花池,绿草茵茵、树木成行,烘托出这里优雅的居住环境。

    

    赵家台村人文美:

    闪走赵家台赵家台老村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铁打的赵家台,纸糊的北京城之说。村内现存明清时期的古地道,全长1500米蜿蜒曲折盘旋贯通于老村地下。崇祯年间的古钟,声音浑厚悠远,响彻全村。五百余年的古宅老院,到处体现着岁月的痕迹,历史的沧桑。坐在古松之下,大板石上,伴着习习的山风、清脆的鸟鸣,喝一口清甜的泉水,聆听那古老优美的传说,感受宁静幽远的文化。

     新村优雅的居住环境处处体现出新农村的气息与老村悠远冗长的历史文化可谓遥相呼应,共书古今。新村的民俗接待、老村的观光采摘能切实达到优势互补,为全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基础。

     闪走赵家台此篇博文,谓之《闪走赵家台》,就是由于俺们一行七人,前往赵家台村,准备不足,人思各异,草草率率地在老村,转了转就下山了。并不了解这个老村,还有一个古地道,及一口古钟。事后返京,查阅资料,后悔不跌。但这个村,做旧的一些,旧屋外墙上的,有关抗战的标语宣传画,明确地表明,这里曾有个抗日的传说。

   网络查得有关赵家台来历的传说,后附于下:

   很久以前,这里较早定居的是两户人家,一户姓陈,名建业,种着几十亩菜地,靠贩菜为生;另一户姓蒋,名有山,靠在周边山坡上栽种林木,贩卖木材为计。因而谈起赵家台的起源,至今仍有“陈家园子蒋家坡”的说法。

 

  闪走赵家台到北宋时期,这个僻处深山的村落,忽然闯进穿着华丽的一群陌生人。火烧了陈、蒋两家的房子,把他们赶出去,然后挖地道、建豪宅,将此地据为己有。传说这群陌生人,是赵宋王朝的皇室,因而村子也逐渐得名“赵家台”。

 

   闪走赵家台有关此村的古地道,据村里老人讲,应该建成于晋代,甚至更早以前,五胡十六国纷起争霸的时期。今天的京西山区,正处于这些政权,相互角力争夺的区域。赵家台村所在的山腰台地,则因其易守难攻的地势,而获得青睐。据说,出于防御的考虑,这片地方最早建起了连为一体的地道网,然后在地道的关键出入口,构筑了三座敌楼,分别将之称为“南宅楼”、“北宅楼”和“东高楼”。

   此行无奈,与赵家台老村古地道失之交臂,唯只有下一次再前往观看,村内现存明清时期的古地道,全长1500米,蜿蜒曲折,盘旋贯通于老村地下。以及崇祯年间,声音浑厚悠远,响彻全村的古钟了。  

   至赵家台,可在苹果园地铁,乘坐931路公交车在潭柘寺镇政府站下车即到。

闪走赵家台

   

     此行赵家台,由新村至老村的十六里地的路,是村生产合作社孙继青社长亲自开车送俺们的。这是与社长合影。

 

闪走赵家台

 

闪走赵家台

 

闪走赵家台


闪走赵家台

 

闪走赵家台

 


闪走赵家台

闪走赵家台

闪走赵家台

闪走赵家台


闪走赵家台

闪走赵家台

闪走赵家台

闪走赵家台

闪走赵家台

闪走赵家台

闪走赵家台

闪走赵家台

闪走赵家台

闪走赵家台

闪走赵家台

闪走赵家台

闪走赵家台

闪走赵家台

闪走赵家台

闪走赵家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