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走赵家台

标签:
北京门头沟潭柘寺镇赵家台村摄影习作原创 |
分类: 北京最美丽的乡村 |
北京市府,有个惠民大动作,是大多数城里人,都不知晓的事。反正俺是事后才知道一点,其来龙去脉到现在,也还是不很清楚,那就是:山区采空区、泥石流易发区村庄搬迁工程。这是北京市府,对山区采空区、泥石流易发区农户,规避自然灾害,搬迁至安全有发展前景的规划区,从而加快山区农户的,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战略性举措。
据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7月,北京山洪泥石流灾害主要集中在密云、怀柔、延庆、昌平、平谷、门头沟、房山七个区县。自1994年以来,本市已五次启动山区农民搬迁工程,以解决山区农民的安全避险及生存环境问题,共搬迁4.58万户,13.32万农民,市财政累计补助12.21亿元。
俺们参加《北京最美丽乡村》评选的候选村—赵家台村,就是上述农户搬迁的典型村。赵家台村位于京西门头沟区潭柘寺镇,坐落于千年古刹潭柘寺与有着“神州第一坛”美誉的戒台寺之间。赵家台村由“老村”和“新村”两部分组成。全村共有146户394人。
西山进京,原有两条古道,庞潭古道,和麻潭古道。其在潭柘寺附近的平原村汇为一路,然后偏西北方向,经阳坡园、赵家台(旧村),至十字道与西山大路中道汇合后,继续向西北迤逦而去,直通王平口。
潭柘寺以上,直到王平口的这段古道,也被称为“潭王古道”。因煤矿采空、防止山体滑坡等原因,潭王古道沿线村庄多已迁出,成为废村,赵家台即是其中之一。
在择址建设新村、完成整体搬迁的同时,赵家台旧村,仍然保留了相对完整的格局。民房、宅院保存完好,穿村而过的古道脉络清晰可见。而地表以下,赵家台村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联通每家农户的古地道网。则曾经构成这座古村坚固的防御体系,为之为赵家台,赢得了“铁台坨”的美誉。
新村,处于山脚下一片平缓的坡地上,居中劈开一条笔直的大街,水泥铺就的街面被饰以葱翠的灌木绿化带;大街东西两旁,分列着十数排簇新的院落,如同背倚青山的联栋别墅区,这就是眼前的赵家台新村。
赵家台新村,是在购自南辛房村,64亩地的基础上建设的。这片建设用地,对于全村130多户、400多口人来说,若建设平房,肯定是建设空间不足,也不利于村子今后的长远发展。所以村领导,才规划建设二层小楼,使每家每户的居住空间,都有了很大的富余。村委会还利用节省出来的土地建成了40多套老年公寓,免费提供给村内60岁以上的老人居住。
赵家台新村,利用比邻潭柘寺的地理优势,旅游接待已经全面铺开,覆盖全村80%以上的住户。除去留住来往潭柘寺的游客之外,赵家台自身在旅游开发上的整体思路则是:“游览在旧村,吃住在新村。”
赵家台村,集体经济很是雄厚,这主要还是源自,该村还是北京最主要的叶腊石产地。叶腊石是一种稀有矿石,是人造金刚石的主要原料,在京西山区中并不多见。北京的小煤矿、石矿都关掉了,但赵家台的叶腊石珍贵稀有品位高,成为北京确定保留的矿场之一。
此篇博文,谓之《闪走赵家台》,就是由于俺们一行七人,前往赵家台村,准备不足,人思各异,草草率率地在老村,转了转就下山了。并不了解这个老村,还有一个古地道,及一口古钟。事后返京,查阅资料,后悔不跌。但这个村,做旧的一些,旧屋外墙上的,有关抗战的标语宣传画,明确地表明,这里曾有个抗日的传说。
到北宋时期,这个僻处深山的村落,忽然闯进穿着华丽的一群陌生人。火烧了陈、蒋两家的房子,把他们赶出去,然后挖地道、建豪宅,将此地据为己有。传说这群陌生人,是赵宋王朝的皇室,因而村子也逐渐得名“赵家台”。
有关此村的古地道,据村里老人讲,应该建成于晋代,甚至更早以前,五胡十六国纷起争霸的时期。今天的京西山区,正处于这些政权,相互角力争夺的区域。赵家台村所在的山腰台地,则因其易守难攻的地势,而获得青睐。据说,出于防御的考虑,这片地方最早建起了连为一体的地道网,然后在地道的关键出入口,构筑了三座敌楼,分别将之称为“南宅楼”、“北宅楼”和“东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