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识香山 (二)

(2012-03-09 05:15:04)
标签:

北京

香山

静宜园

古树

摄影习作

原创

休闲

分类: 在行摄中快乐

 

                        再识香山
                          (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就以北京香山为例:过去别说北京人,就是国人、或到过北京的外国人,香山的知名度,也仅仅屈居八达岭之后。但也仅限其是红叶的专览区,其更深的人文历史,就鲜为人知了。

   

 

 

 

 

 

 

 

 

再识香山 <wbr>(二)

 

 

 

 

 

 

   俗语还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此语正应了当今的网络:正是方方面面,都有着关心天下事的知识达人,把各自所知道的,相关丰富的人文知识,各自发诸与网络,致使网络真的成为人类,传承人文知识最大、最广、最快、最丰富、最便捷的平台。

   

 

 

 

 

 

 

 

 再识香山 <wbr>(二)                                                           

 

 

 

 

 

 

 

 

 

   本文成形,就得要感恩于网络:首先足不出户,无需远至国家图书馆,无需查阅浩如烟海的书籍资料,就得到相关香山人文历史的丰富资料,使俺像个学者般,侈谈香山的来龙去脉。

   

 

 

 

 

 

 

 

 

再识香山 <wbr>(二)    若香山,其名“香'为何来,究其细的人,就北京人来说,也是不多的。大多也就是知道,香山有个主峰俗称“鬼见愁”。就我也才是查资料得知:位于北京西山东麓的香山,是一座距京城20多公里,面积约160公顷的山林公园。园内最高峰,海拔557米,形似“香鼎”,远望香烟缥缈,故名香炉峰。据《香山永安寺记》载:“以山有大石如香炉,故名,盖胜境也”;在《宛署杂记》中曰:“在香山,一曰香山寺,以山有巨石如香鼎,上干云霄,重岗叠翠,来朝皇阙。中有古场曰香山。”香山之名,由此而来。老北京人则俗称香炉峰,为“鬼见愁”。

                                                              再识香山 <wbr>(二)      而香山就是久负盛名、名噪一时的静宜园,就是此次整理、搜集香山资料时,自网络上以举手之劳所获。

    资料表明:香山细究渊源,硬是历史悠久。自辽朝起,古老的北京,就成了辽王的陪都“南京”;后来相继成为金、元、明、清四朝的都城。随着历代王朝的更迭,统治阶级都选风景秀丽的香山,塑佛造寺,营建行宫别院,为各朝皇家游幸驻跸之所,以供他们朝拜、消遣、游览、射猎之用。

   

 

    

                                                             再识香山 <wbr>(二)     香山真正成为皇家园林,是时至清乾隆十年,大规模的营造修建。据乾隆御制《静宜园记》曰:“乾隆乙丑秋七月始廓香山之郛,剃榛莽,剔瓦砾,即旧行宫之基,葺垣筑室。佛殿琳宫,参错相望。凡可占山川之秀,供揽结之奇者,为亭、为轩、为庐、为广,自四柱以至数楹,添置若干区”。共置建筑群、名胜风景、小园林近80处。其中集成二十八景,均由乾隆皇帝御笔亲署,才致香山名噪一时,更为鼎盛。并筑里外三层围垣,并御赐园名“静宜园"。

    

 

 

再识香山 <wbr>(二)

 

 

 

 

 

  国兴景盛,国衰景败,静宜园既是。满清衰废,时至咸丰十年,英、法侵略军焚掠了北京西郊,将举五世经营,与百余年之积累的三山五园,都残暴的付诸一炬。这些自诩文明人的侵略者,将静宜园的珍宝、文物掠夺一空,将园内名胜建筑几尽全焚。延至光绪二十六年,复经八国联军的再次浩劫,静宜园就已是遍山瓦砾,凋零荒废,惨不忍睹了。

   

 

 

 

再识香山 <wbr>(二)

 

 

    时至1912年至1949年的几十年,在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原静宜园的大部分风景区、遗址,又被达官贵人,军阀巨商强掠,建为私人别墅。多处名胜封闭,禁人游览。造成时至今日,知香山者多,知静宜园者就甚少了。

    然,香山曾是皇家园林,现今虽有大的修复,但最好的明证,却不是那幸存的楼台亭阁等建筑物。而是那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众多参天古树。

   

 

 

                                                                                                再识香山 <wbr>(二)  

 

 

    香山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6%,林木总量高达27万株之多。其中古树名木众多,一、二级古树就有5800余株,占北京近郊古树总数的1/4。

    古树,定性百年以上树龄者。树龄难确的,按树木胸径围确认并分级。树龄300以上为一级古树;树龄100年至300年间的为二级古树

   

 

 

 

 

 

 

 

再识香山 <wbr>(二)

 

 

   香山峰峦叠翠、古木参天、林木幽深、浓荫蔽日,致使静宜园格外绚丽。也使香山,成为北京地区,空气中含有负氧离子含量最多的地区。

    香山自古就多名松,在金代时,著名的香山八景,其中名松就占了二景。香山的古松,其数量多,树龄古,均为北京之最。园中的知松园”,取意于《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凋也”,仅此一处,就现存一、二级古松柏100余株。静翠湖、白松亭等处,都是名松荟萃之地。香山松柏桦槐,集于一园,壮观秀美,早已为文人称道;“山林朝市两茫然,红叶黄花自一川。野水趁人如有约,长松阅世不知年。”

    再识香山 <wbr>(二)乾隆皇帝御制诗文赞道:“山中之树,嘉者有松、有柏、有愧、有榆,最大者有银杏、有枫。深秋霜老,丹黄朱翠,幻色炫采。朝旭初射,夕阳返照,绮缬不足拟其丽,巧匠设色不能穷其工。绚秋堪入画,开锦恰入云”。

    金史.章宗明昌本纪》载香山寺,有金章宗之台、之松、之泉也,曰祭星台、曰护驾松、曰梦感泉。相传金章宗,到香山寺游玩,不小心为山石所绊,幸亏他及时扶住身旁的松树,才没摔倒。因这棵松树护驾有功,金章宗就御封它为护驾松。随即护驾松”,即称为香山的八景之一。

 

 再识香山 <wbr>(二)                                                                 

 

 

 

 

 

   香山八景之另一松景,就是“松顶明珠”。其松巨冠大而圆,盘生如盖。尤其是月夜,明月镶嵌松冠中,十分秀美,得称此景为松顶明珠”。并有文人赋诗曰:长柯偃蹇月婵娟,紫焰红烟满碧天;万斛不从江底出,一丸常向树头悬。

 

 

 

 

 

 

 

     再识香山 <wbr>(二)                                                            

     静宜园现存的古松,最著名的是香山寺遗址山门前,被乾隆命名“听法松”的两棵古松。南边的一棵,高达25米,干周长达3.15米;北边的一棵高达20米,干周长达2.5米,都是金代所植,至今已八百多年。它们高矗入云,双松树冠上,相对生长的大枝,都长长的伸延,状若偏袒阶下,好似在探向殿内,听老佛师说法。故深得乾隆眷顾,且御题镌刻于石栏上,命名“听法松”,并列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

    

 

 

再识香山 <wbr>(二)

 

 

   

 

 

 

    金刚宝座塔顶后部,尚有一株侧柏,名为“九龙柏”。树高6米多,树干分为九杈,造型酷似九条蛟龙空中腾舞而得名。民国初年,孙中山至此,曾亲手去掉压在树干上的积石。后孔祥熙撰写“总理亲手扶植塔顶侧柏记”以示纪念。1988年被定为一级古树。

 

 

 

 

 

 

 

     再识香山 <wbr>(二)                                                          

  碧云寺水泉院内,有一株干径50厘米左右、高17米左右的银杏树,着生在一株干径1米多的树木残桩中。这株银杏树,被人们誉名“三代树”,被定为一级古树。《旧都新记》就载:“水泉院中有银杏一株,生于枯根间,初为槐、历数百年而枯,在根中复生一柏,又历数百年而枯,更生一银杏,今已参天矣。”并赋诗“一树三生独得天,知名知事不知年,问君谁与伴晨夕,只有山腰汩汩泉”。

    

 

 

 

 再识香山 <wbr>(二)                                                              

 

   另外,香山饭店南侧,巍然屹立着干周长达3.35米,是香山最粗的古松,名为“凤凰松”,它真的是承天立地。见心斋北门外石桥前的“凤栖松”,其上一枝干,酷似一只孔雀引首东望。森玉笏景点,伫立着高大的“森玉神松”,传说在树下静坐,可强身键体。大平台东下方的岩石旁横卧着一棵,形似巨龙的“卧龙松”,以姿态奇绝取胜。类此等香山名松,其例举不胜举。

 

 

   

 

 

    再识香山 <wbr>(二)                                                             

 

 

 

  当下,到香山健身的人们,停跸古树边稍息驻足,仰首观树,触摸树身,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它们,虽经历了上百年蹉跎的岁月,但它们依然健硕地珍惜自己的生存,并使我们从它们与人类生死与共中,感受到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就是“坚定、自信”。

 

 

 

 

 

 

 

 

 

    再识香山 <wbr>(二)                                                             香山的苍松翠柏,古桦龙槐,无不是蓊郁蔽天。若值山峦间烟霭缥缈,云雾霭霭,云树相接;松柏滴翠,树杪流泉,扑朔迷离;人见雾失楼台,林藏烟中,真的会使人,恍若置身于仙境。

    再识香山 <wbr>(二)                                                            

 

 

 

   香山皇家园林,遗留下来的,这片葱郁秀丽的古树园林,真的已是活着的文物,中华兴衰史的见证:它们见证了北京城历史变迁中的荣辱,见证了香溢千年的京华胜景,并伴随着中华民族命运的兴衰,而随斗转星移。

   

 

 

 

 

 

 

 

 

 

 

 

 

再识香山 <wbr>(二)   现在的香山公园,虽说再没得静宜园那般的宏大精美,但生生不息,茁壮繁茂的古树群,确还在彰显着皇家园林风貌。它们姿态万千,古朴沧桑,在融进地貌形胜时,所呈现的园景,于一年四季、朝夕晨昏中,各臻其妙。更是让人体味到:祖国大好河山,如此多娇的无限魅力。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再识香山 <wbr>(二)

 

      温爽留诗奉挂于此:

                     参天古树多奇异,
                     苍山香炉各曲直。
                     酷暑寒天练筋骨,
                     静宜园处听涛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萌   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