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质疑
前几日,前往香山拍松鼠,路过高的古树,见树冠的顶部,散落着几个枯树枝搭建的鸟巢,随手拍了下来。
今日贴鸟巢图于此,是想向众博友,提出一个许久萦绕在心头的质疑:如此不起眼的鸟巢,其第一根树枝,鸟儿单用嘴衔着,是如何放在树枝间的?
记得有一年,行摄在北京沿河城永定河畔。河畔旁的老树顶部,有几只喜鹊与乌鸦,似乎在打架。它们彼此唧唧喳喳的鸣叫声,响彻寂静、狭窄的河谷。我们推断是乌鸦在争抢喜鹊的窝,而喜鹊在为捍卫自己的家奋争。
这是联想到《诗经·召南·鹊巢》曾说:“维雀有巢,维鸠居上。”,由此看,鸠占鹊巢的事,自古有之。鸟类不但斑鸠不会搭窝,乌鸦也不会搭窝,唯有喜鹊会搭建,看似简单的鸟巢。
当时,我站在树下,仰望着争执的鸟们,忽然想到:对于有着双手的人类来说,鸟巢的搭建,是十分简单的事。但对于只能用嘴,衔着树枝的鸟儿来说,这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我站在树下,揣测着想搭窝的鸟儿,是如何站在,选好适宜搭窝的树冠上搭窝的:首先必需要测量出,搭设第一根树枝,所需要的两个点间的距离;然后才能飞到别处去,挑拣衔回长度适合的树枝;其次,当鸟儿衔回长度适合的树枝,打算放在预先选好的两个点上时,它只能落在其中的一个点的一侧,安放树枝的一侧;而另一侧,若没有另一个扶持与支撑,是不可能安放在另一个点上。
由此,我佩服起会搭窝的鸟儿。首先鸟巢的搭建,需要思考:什么样的树杈间,适合搭窝,容易搭建。这是需要观察、分析、判断、选择,就此说明:会搭窝的鸟儿,应该有思维、会思维。
其次,完成搭建的过程,也同样离不开不断的考量:什么样的树枝,适合搭窝;要选粗细,要看长短,要择轻重等等。
尤其是第一根树枝的安放,我推测了两种可能,一种是:公母鸟儿合作完成。当公鸟选择好适宜搭窝的树冠,并选择好适合安放第一根树枝的位置,并大概目测此位置树枝间的两点距离后,飞离树冠去寻长短合适的树枝。寻到后即衔回欲搭窝的树冠,由母鸟儿衔其公鸟所衔树枝的另一端,共同安放在事先所选好的搭窝位置上。
可细思量,这种方式,可能性不大:因为这需要鸟儿,不但要有如何搭窝的思维,还得有如何选择合作的方式与时机的思维。如果这样的话,鸟儿的思维能力,就不是简单的思维,而是具有复杂的思维了。
另一种是:单体完成模式。也就是说,或公,或母,在完成目测搭建第一根树枝的两点距离后,那只鸟儿,就必须在寻找长度适合的树枝后,首先选好衔住树枝的点,是这根树枝的中心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其后的安放动作。也就是此鸟儿,衔着树枝,悬停在要安放此树枝的两点间,找好距离与中心位置,突然松开衔着的树枝,将树枝扔落在需要安放的位置上。
可这种方式,要安放成功,可有着不可预测性:树枝在着落在树杈间时,会有反弹的动力,动静大了树枝就会跌落在树下;所衔的树枝,必需是两个点的中心位置放落,否则同样会跌落树下。照此办理,失败的几率过大。
文至此,我说的都不简洁,更何况鸟儿要搭建成功的家,还真的不是一件易事。
鸟巢图贴此,您帮俺找个答案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