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辉煌的非遗(四)

(2012-02-22 03:03:24)
标签:

北京

农业展览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宫灯

摄影习作

原创

杂谈

休闲

分类: 在行摄中快乐

                      辉煌的非遗(四)

 

辉煌的非遗(四)

    在北京农展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的展厅中,最惹人眼球的是那些宫灯。形制各异,光彩照人,真是华灯纷呈。因此所拍图片,也多于其它非遗展品,故本博文专发一组宫灯。

 

    辉煌的非遗(四)宫灯,顾名思义,皇宫专用。在没有电的年代,偌大的皇宫,夜间的照明,绝不是百姓家普通的油灯,所能解决问题的。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统一天下后,为了庆贺这一功业,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宫灯",由此成为帝王之家,专用的照明工具,以其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由于长期为宫廷所用,除去照明外,还要配上精细复杂的装饰,用于显示帝王的富贵和奢华。

    宫灯不同于现代的任何灯具,是灯具与工艺美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既有实用价值,又表现出东方艺术,和我国民族风格,富于文化艺术鉴赏价值。北京宫灯制作精美,选料细致、框架一般用红木、檀木、花梨木等贵重木料精制,加上彩绘玻璃丝纱绢的装饰,典雅华贵。红纱灯用金色云朵和流苏烘托,显得格外艳丽端庄。每当吉日良辰、华灯高悬,倍增欢乐吉庆的气氛。

    辉煌的非遗(四) 宫灯,即为皇家专用,就连达官贵人,也只能是在皇帝、皇后高兴时,才被邀请到皇宫一睹宫灯的风采。相传古时每年元宵之夜,皇太后特许文武百官三品以上的进宫观灯。晋时,有幸进宫的官员和太太们都着了吉服去朝见太后,然后观灯,然后还有汤圆可吃,吃汤圆的时候,还可以同时欣赏到舞龙。之后拜别太后,太后则每人赏赐宫中能工巧匠精制的花灯一盏,以示“与民同乐”的意思。

     隋炀帝大业元年正月十五,在洛阳陈设百戏,遍布宫灯,饮宴畅游,全城张灯结彩、半月不息。隋唐之后,每逢元宵节,家家宝灯高挂,处处明灯璀璨、人人提灯漫游,盏盏争奇斗艳。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传入民间。

   辉煌的非遗(四)清代,宫灯由于珍贵,竟然成为皇帝奖赏王公大臣的赐物。《清朝野史大观》有载:“定制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荷包一、灯盏数对。” 

     宫灯,是悬挂在皇家殿堂梁上的照明灯具。一般形制较大,周身嵌画绢或玻璃,必需富有良好的装饰效果。宫灯的主要形式是六方宫灯,是用紫檀、红木、花梨等贵重木材做骨架,再镶上玻璃或纱绢的画屏而制成。有6个对你的面,分为上扇、下扇两层。上扇宽,六角有6根短立柱,上边雕有6个龙头或风头,六角悬有彩色穗坠,短立柱之间还镶着6块小画屏;下扇窄,有6根长立柱,立柱外侧都有镂空花牙,内侧镶着6块长方形画屏。

    辉煌的非遗(四)传统的宫灯,多燃蜡照明,为防风,用水胶刷过的纱布当罩,上面绘制各式各样图案,各含不同寓意,各有不同功用。宫灯种类很多,有一团和气灯、哈哈二仙灯、三阳开泰灯、四季平安灯、五子夺魁灯、六国凤祥灯、七才子路灯、八仙过海灯、九子登科灯、十面埋伏灯等。

    人们通过这些不同内容的灯笼,寄托心中的愿望。如家庭和睦多挂一团和气灯”;家人出门在外的,就挂一盏四季平安灯”;家里有学生的,可以挂九子登科灯等等。宫灯,尤以红纱灯最为有名,“珑玲世人叹,艺绝神仙惊”。 

    辉煌的非遗(四)而与宫灯类似的花灯,才允许在民间于“上元灯节”燃用。当京都百姓在“上元灯节”时,京都各处,千家万户张灯结彩,真是“灯市千光照,花焰万枝开”。

    唐.卢照邻 《十五夜观灯》中写到: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唐.崔液《上元夜》中写到: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宋.辛弃疾著名的诗词《青玉案 元夕》写到: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宫灯,是古时统治阶级的奢华用品。当人们在《非遗展会》上,欣赏它雍荣华贵时,很少有人与旧社会的阶层差异相连想。从宫灯,不难看出旧社会的贫富差距。

    辉煌的非遗(四)我还记得古时,有一则激励人励志的成语:凿壁漏光。说的是西汉时,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白天劳作,唯有夜晚才能读书。可家贫,无可买灯油钱,于是乎就凿墙透壁,借邻家的光识字读书。还有一个类似的成语:囊萤映雪。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映雪:利用雪的反光。古人车胤,勤奋读书,手不释卷,博学多才。但其家境贫寒,用不起灯油,夏天就用白布囊盛几十个萤火虫,用它们发出的光照着读书。南朝梁孙康,家贫,无钱买灯烛,晚上常映着雪光读书。后人常把“囊萤映雪”两个典故作为勤学的典范。

    从上述故事,不难看出:当皇家使用雍荣华贵的宫灯时,贫家的子弟,就连极其简单的油灯,都没得使用。别说遥远的古代,就说我们在西北马场工作时,刚到马场没得电用,我们晚上也只是点着煤油灯照明。后来各个连队,才配了光亮大一些的马灯,直至各个连队装备了发电机,每晚才有大约三、四的电照明。我曾见过一幅,反映贫困山区教育情况的图片:在一个没有窗户的简陋教室中,每个孩子面前的课桌上,都点着一盏用小瓶子做的油灯。孩子们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写着各自的作业。

    辉煌的非遗(四)俺从宫灯,插上上面两层文义,一则想说:历史上的阶级差异,是客观的存在,容不得任何人刻意地抹杀;二则是:当人们时下沉浸在繁华盛世时,最好清醒些,阶层、贫富的差异,并未得到彻底的改变;更要警惕有些人,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进一步拉大贫富的差距。

   本文宫灯时主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展出的宫灯,最大的意义就是:宫灯这门技艺,是中华文化的奇葩。在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宫灯作为我国手工业制作的特种工艺品,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直到今天在一些豪华殿堂和住宅里仍能发现宫灯造型装饰。北京有个灯市口,那里曾是盛极一时的灯市。清朝末年,宫灯制作技艺传入民间,北京老字号“文盛斋”,就成为当时最著名的灯笼铺。1915年“文盛斋”曾以宫灯等工艺品,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了金牌。

    辉煌的非遗(四)关于宫灯在我国的传承,俺在网上还查得一则资料:话说南宋流落到江门新会的李姓,是宫灯制作御师。其后人们一直操持祖业制造宫灯,约在光绪年,其后人李希焱,在江门长堤开设了宫灯瓷业行。清光绪二十八年,江门被定为通商口岸,商业日催繁荣,对外交往更加频繁, 也带动了宫灯行业的兴旺发展。1930年,李希焱之子李发继承祖业流传下来的宫灯技艺,重新开始焕发光芒。40年代中期,出生于印刷世家的李发太太有感于多年内战,担心祖国的文化遗产渐渐流失,于是冒着风险来到北京,用了两年时间流连于故宫紫禁城,用最直接的白描手法将大部分的宫灯饰物一一描绘下来,并记录注释。40年代后期,李发先生将生意渐渐转移到香港,并按太太描绘下来的宫灯用品图案加以改造,制成现代宫灯。并于1949年获得英国结构专利证书,据悉是中国照明工业史上最早的专利。在参加的十二届香港工业展览会中,其制作的东艺宫灯由于其做工精致,巧夺天工,六次获得金奖,蜚声海内外。

    辉煌的非遗(四)                                                             

 

 

  宫灯,鉴于制作繁复,费时、费事、费力、收益微。致使盛极一时的宫灯,曾陷入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恰掌握宫灯工艺的技师年龄偏大,且缺少政策的扶持,很少有人愿意学习,此项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非遗》展出的宫灯,则充分显示了国家扶持此项工艺的力度与成果。对《非遗》进行的生产性保护,必会使宫灯,光耀地球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