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情谊今更浓

受马友刘亚茹之托,现将其参加壬辰年初六,在原马场老领导,徐稀星
之女徐荣玲家聚会,所拍聚会图片,发在本博园,以示追记。
至徐荣玲家的诸人,均系原曾与徐稀星,一起在山丹马场,工作过的北京知青。根据图片追记,似有:徐稀星、杨维迅夫妇、李彬夫妇、胡伟夫妇、包建楠夫妇,及包建东、刘亚茹、李素美、朱安生、曲向阳、徐荣玲等。
因博主系受人之托,故详情不解,不得妄叙。但毕竟都是,过去曾在原甘肃山丹军马三场,一起工作过的老同事、老领导,相聚于过年,那有一点是可以断定的,这就是:“往昔情谊今更浓”!

图前排左起:杨维迅、徐稀星、李 彬、曲向阳、胡 伟
图后排左起:包建东、侯建群、胡伟爱人、朱安生

图前排左起:杨维迅、徐稀星、李 彬
图后排左起:侯建群、刘亚茹

图左起:李彬爱人、李素美、包建东、侯建群、朱安生、刘亚茹、胡伟爱人


后附博主用汉王速录笔,扫录徐稀星同志,于2003年在成都,为自撰、自编、自出的书《奋蹄集》,所作的“自序”:
自
序
民国十八年,我出生在浙江西部常山县的一个小山.原名徐德昌,现名是1949年5月高中毕业业后参加解放军时自己取的。在报刊发表文章亦曾用“旭阳”、“旭星”等笔名。
参军后随十八军五十二师参加中南战役、大西南战役,解放成都后又进军西藏,赶过牦牛、修过公路,更多的还是办《战线》油印报。
也许由于长期和文字打交道的缘故,无论是在西藏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工作7年还是转业到兰州军区山丹军马场工作26年期间,一直从事宣传文化教育工作。
然而,真正舞文弄墨曇,能在报刊上发表一些文章的还是在1984年离休回到成都之后。这应该感谢《四川工人日报》和《四川经济日报》的领导和同仁们,是他们聘请我为报社举办新闻培训班,在聆听专爭家、学者、教授们的精心授课后,又和学员们一起去采访写作,经过编辑们的砌磋指教,我写的稿子竟连篇累牍地发表在各种报刊上,据不完全统计达数百篇之多。
还要感谢原西藏江孜地区的老领导,是他们曾聘请我为编写《西藏江孜革命史》和《西藏江孜革命回忆录》达3年之久。成都市青羊区政协,从1990年至今,聘请我编撰《少城文史资料》。青羊区老年大学,又聘任我当了5年副校长。这些对我提高编写能力,无疑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本集除在马场收集到20篇文稿曾发表在《甘肃日报》、
《兰州晚报》和《马场生活》场生活》之外,其余均在《四川工人日报》、 《四川经济日报》、
《晚霞报久》、成都晚报》、《生活科学报》、《成都老年教育报》、《青报》以及《老年教育》、 《老龄论坛》、
《成都老年》、《成都老干部》、《少城文史资料》等报刊上发表。其中有些稿件,还在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和成都人民广播电台播送。
现选择130篇汇编成册,考虑到这些文字绝大多数是离休后写的,故取名《奋蹄集》。
我的一生平淡无奇,本书亦属平庸之作,故未请人作序。
出书目的,主要是留给亲朋好友,和子女后代,了解我的一生。因为我相信,从宇里行间,是可以看出我的兴趣、爱好,与生活轨迹的。
徐稀星
2003年5月1日
注:此文所发图片,均系刘亚茹所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