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寻年味

昨儿初三,我的年就过完了:年前我采买,妻洁净家;大年夜吃的团圆饭;与外孙一起看他爹燃花炮;围着方桌垒长城,开着电视放着除夕联欢会,熬着夜、守了岁;发短信,收短信,省了拜年串门子,两下里省了心、省了事......。得,初三一睁眼,快一周没迈过腿出过远门子,今儿个直奔胡同“扫街”寻年味去。

年,是农耕时代的传承节日。此节的跨度,在农村是始于小年腊月二十三,终结正月十五元宵节。现而今,春节自纳入国家法定节日,基本上是始于腊月最后一天,终结于正月初七初八的。现而今,早已不是农耕时代了,故而年只是人们人生旅途的一个驿站。有许多许多的人,为了生存,为了生息,为了整体社会的运转,都不能过个踏实年。

当您的年夜饭,在一家人的大团圆中开宴时,饭桌旁总是会遗憾地空着个座位:那不是雪山高原边防哨所上,正在坚守岗位的儿子;就是值守发电机房,监视着发电机正常运转的女儿;丈夫还没有放下自己的职责,正忙碌在医院的抢救中心,挽救过不上年的病人;妻子还拖着疲倦的身体,转悠在京都的大街小巷,警惕着各种危害人民群众的安全隐患;哥哥兴许还在公路上,开着公交车运送着最后往家赶着吃年夜饭的人们;妹妹一定还寻转在通讯机房,检修着确保众人贺年的电话的畅通;还有、还有,更多、更多的人,年夜,并未回家,团聚、欢度,......。
由于现实已然不是农耕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时尚,淡化了传统的中国年。但人们不肯承认这个变化,总是千方百计,试图扼守传统的年味,留下来的内涵越来越少,形式也越来越简化:年夜团圆饭,改在提前半年就定在饭店了,减少烦劳年夜饭的重负;对联手写现对,改成印刷现成的,再不用担心书法不好求人规避露丑;饺子是速冻的,鞭炮是被禁的;短信贺了岁,电话拜了年;老年人也有了压岁钱,年轻人不再跪拜行大礼;......。

省了许多礼数,少了几许说头,免了几多规矩,这就是现实儿的年。但再如何时尚,中国年的最大年味,就是“回家”。“合家团聚、敬奉祖先”;回家过年,雷打不动。年,就是回家;年,就是团圆;年,就是血脉的涌动;年,就是血亲的关爱;年,就是爱的奉献与回报。年,就是亲情的牵挂,亲情的浓烈,亲情的永恒。
传统年俗是中华文化的要素,应当得到必要的尊重、维护和传承。
中华年俗文化亟待复兴,是彰显民族文化的自信自强。年味的传承,彰显了人们正从文化自觉,向着文化自信、自强逐步发展。
年味的淡化,说大了就是民族失去自我。年味浓了,就可进化为社会整合的催化剂。而今,年味的复兴与传承,必然会依托网络、电视等现代传播媒介,实现新的跨越。因为对时间、岁月的依恋,和对未来的期盼,是人类普遍的情感。随着现代人在精神领域的追求,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当代社会中,得到强化而延伸、持续。
那今年的年味浓吗?我不得见,于是就在初三,我的年过罢,我决计就进北京的胡同 —
南锣鼓巷,去寻现存的年味。

南锣鼓巷,传说是北京唯一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里坊风貌的传统民居区,是最富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周边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真可谓是北京古都风貌中一块完整的“碧玉”。

但,自开启了致富的大门,南锣鼓巷已然西化,被商品经济时尚的五光十色,遮蔽了老北京胡同那特有的,深蕴着厚重历史的灰色。当接轨的意念倡导,北京出了个三里屯酒吧街,呈现的是彩色;什刹海一改古风貌,修行成了的酒吧街是暗红色;而南锣鼓巷也凑成了酒吧街,被形容为翠绿色。这样的评说,不是源于传统的、民族的,更不可能是指自然的色彩,就是指向其被不同的西化,渲染后的外来文化内涵吧。
年前,我去过南锣鼓巷,我由于相机电池没得电了,就没拍得南锣鼓巷传说中的翠绿色。只是感到南锣鼓巷,就是一个为铜锈渲染了的老胡同。所以极想在过龙年时,这古老而年轻的,闻名老北京四九城的老胡同,是个啥样子,有个啥味道,咱的去转转,开开眼。认认真真地去咂摸咂摸,南锣鼓巷的年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