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将府公园在朝阳

(2011-09-15 04:18:15)
标签:

北京

朝阳

将台乡

将府公园

驼房营

酒仙桥

传说

摄影

原创

旅游

分类: 在行摄中快乐

                   将府公园在朝阳

 

将府公园在朝阳

    中秋前,曾发了三篇,博主所拍黄苇鳽捉鱼的博文,那就是发生在北京朝阳区将台乡,新建没几年的将府公园。

    将府公园在朝阳                                                              

 

 

    北京近几年在近郊区,依托原有的一些窑坑、湿地、有过传闻的遗址等,建了不少免费的郊野公园,将府公园就是其一。

    这些郊野公园,主要还是为了改善北京的自然环境,增加北京绿化面积,其次就是提高北京市民的休闲条件。

    将府公园的建成,就是依托古燕国时,留下的燕昭王筑点将台的传说修建的。

   

 

 

将府公园在朝阳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燕昭王求贤若渴,置金于百尺高台之上,用以封臣拜将、招揽天下贤士,燕国随之转弱为盛。有诗云:“燕昭北筑点将台,四方豪杰乘风来。莫向通覆同吊古,从来求士胜求仙”。置金的百尺高台,据说就修建于此地,故今虽不见其故迹,但此处被称为将台乡,却是由此而得名。

   将府公园在朝阳将府公园现位于,朝阳区将台乡酒仙桥地区东侧,其设计充分考虑、利用了,现有的林地条件。并挖掘将台地区文化底蕴,融入适合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的:休闲、健身、娱乐、体验、科普、观赏等多种活动。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设施,满足居民的多种休闲需求。

   将府公园在朝阳公园设计总体分为六大功能区,分别为:驼房文化休闲区、林地休闲观赏区、将台水景休闲区、坝河水岸观赏区、球类体育运动区、京韵文化活动区。一、二期总规划面积58公顷,分别于200820095月对市民免费开放。
    将府公园在朝阳公园主门以一本厚重的线装版“将府公园故事书”拉开序幕,将游人带往悠悠的历史故事中。公园建设贯穿挖掘将台文化底蕴的思路,还通过“酒仙桥的传说”大型壁画墙,向游人娓娓讲述了酒仙桥美丽的传说故事;青灰色的点将台悄然引领人们畅想燕昭王登台拜将那悠远宏大的场面;设置驼房小径、驼影寻踪等景点,讲述了公园所在的驼房营村地名的由来,与坝河昔日粮船穿梭的繁忙景象,公园整体流露着浓浓的历史文化氛围。

   将府公园在朝阳据《北京地名典》记载,东起七棵树,西至驼房营西里,北起大陈各庄,东南至十里居:据传,辽、金时期,粮食经船由坝河(旧称阜通河)运到京郊,在坝河码头换用骆驼驮载进城,因此在码头建有骆驼房。押运粮食的都是军人,他们的营盘叫驼房营,即今酒仙桥地区的坝河两岸。另据《日下旧闻考》载,景泰三年(1452)二月造驼房三十间,即指今地。

   将府公园在朝阳                                                           

   据上述资料所称坝河,系元朝初年,为了解决大都-通州间的粮运问题,在至元十六年,为郭守敬建议,在旧水道的基础上拓建成一条重要的运粮渠道,叫阜通河。

   将府公园在朝阳阜通河以玉泉水为主要水源,向东引入大都,注于积水潭。再从潭的北侧导出,向东从光熙门南面出城,接通州境内的温榆河。温榆河下通北运)。玉泉水的水量太少,必须严防泄水。运河河道比降太大,沿河必须设置水闸调整。为了上述两个目的,郭守敬于40多里长的运河沿线,修建了七座水坝,人称阜通七坝。阜通七坝闻名大都,故民间就称这条河为坝河。坝河的年运输能力约为100万石上下,在元朝,它与稍后修建的通惠河,共同承担由通州运粮进京的任务。坝河横贯将台乡境内,东西河道长约5.2公里。

   将府公园在朝阳

 

     将府公园在朝阳


将府公园在朝阳

将府公园在朝阳

将府公园在朝阳

将府公园在朝阳

将府公园在朝阳

将府公园在朝阳

   另,将府公园所在的酒仙桥地区,查资料得知,还有个美丽的传说,也附载如下:

                       【酒仙桥的传说】

    清朝光绪年间,酒仙桥是一座宽不过四米,长不到二十米的木桥,是通往京城东直门的路上必经的一座桥。离木桥二里多地的一个村子叫陈各庄,庄子里有一家酒坊,酒坊的主人叫陈天寿。陈家院子里有一口好井,井水味甜、无杂质,于是世代酿酒,方圆十里八村的村民,甚至京城的饭馆都专程来这里买酒。
    
陈天寿夫妇育有两儿两女,大儿子陈九天生是个傻子,二十岁了连一句完整话都说不出来。有一天,陈天寿正在园中休息,忽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位胡子有二尺多长的老头说要尝酒,陈天寿觉得这老头不同寻常,便让家人取了五斤二锅头来,老头喝完五斤酒后有点儿醉了,陈天寿忙把他扶进儿子的屋里。
   
过了一阵子陈天寿想看老头休息的如何,没想到推开房门一看炕上睡着一只白毛狐狸,陈天寿心想这老头一定是狐仙变的,酒醉后现了原形,于是他赶紧拿被子盖在了狐狸身上,然后关上门不许任何人进屋。半夜时分,陈天寿回到屋里,只见白胡子老头端坐在炕上,一见陈天寿进来便向他道谢说陈掌柜的,我一感谢你的人品,二感谢你家的好酒,三感谢你的救命之恩。你大儿子不是天生有病吗?只要让他在我睡过的地方睡几天就能治好
   
狐仙走了之后陈天寿把儿子陈九叫进来睡在炕上,第二天早上还没起床就见听儿子说要去后院看着酿酒,二十年来头一回说了句明白话。又睡了几天之后陈九不仅恢复得和正常人一样,而且能说会道,酒厂的活儿也是一点就通,兑出的酒比他父亲兑出的还好。而狐仙也隔三差五的来一趟,喝完了睡一觉,半夜离开,周围百姓都知道陈天寿有一位老朋友,但不知道他是狐仙。
   
没过二年遇上大旱,陈家酒坊的井里没水了,就连亮马河、运河水也干枯了。这天晚上狐仙又来了,带陈天寿去了离200多米远的一处高岗,让陈天寿第二天在这里挖口新井,并说用这水酿酒比陈天寿院子里那口水井酿的还好喝。第二天天刚亮,陈天寿爷俩就领人去挖井了,挖了整整三天不仅挖到了水,井水还由井口向上喷出一米多高,周围看热闹的人都欢呼起来。井水很甜,不但解决了陈家酿酒的问题,还把附近干旱的土地给灌溉了,庄稼长的非常好,大家都管这口井叫酒仙井。
   
一传十,十传百,没用几天这口井的神奇传遍了整个京城,大家都跑来看这口井,就这么一来,附近的陈各庄、将台村、驼房营就有人开了饭店、旅店、小商店,陈家的酒坊也更红火了。皇上听说了之后决定要亲口品尝,陈天寿爷俩亲手勾兑调制出一锅二锅头送进宫去,皇上一喝果然味道独特,便命陈家每年都送一百篓酒入宫,陈家的酒成了贡酒。
   
酒仙井确实神奇,风调雨顺的年头不冒水,遇上大旱时才喷水。京城里的八王爷看的眼红,想方设法要霸占这口井,他上奏皇上要把这口井划归皇室管理以便宫内可以随时饮用,皇上深知这位王爷不怀好意但又不便直接驳斥自己的叔叔,于是说既然众臣爱喝,朕让他们送酒就是了,如果明天早朝前不能按时送来就任由八王爷处置
   
陈家爷俩把十二篓上好的二锅头装上了马车,准备三更天进城;而八王爷则命人在夜深人静之时开始拆桥板、锯桥桩,只剩一块浮板在上面,表面上看不出来,但只要马车一上去就会直接翻到桥下。土地爷看见后赶紧把狐仙请来了,土地爷说让车不翻我办不到,但当车翻到桥下时我可以让他车不坏、酒不洒、人不伤,狐仙说只要你能帮到这个程度就行了,后面的事我来
   
三更时分,陈天寿爷俩赶着大车出发了,到了桥上没走多远,只听咔叭一声响,连人带马带车就一起掉了下去。土地爷看见车翻下来了,立马发神威把车马人稳稳当当地接了下来,放在地上,车马人一点儿没受伤。就在此时,狐仙把他那二尺多长的胡子甩了几下,一股神力眼见马车自己翻了过来,一个酒篓也没坏,一滴酒也洒没出来。
   
陈家父子看的眼睛都直了,周围看热闹的老百姓也看傻了,都说这是因为老陈家酒好,感动了桥神,连酒仙都来保佑他们了,这座桥可不是一般的桥,这可是酒仙桥啊。从这以后,这座木桥就叫酒仙桥了,一直到现在都建成了石桥,仍然叫做酒仙桥。
   
陈天寿把马重新套上直奔东直门,准时在早朝前将酒送到了皇宫。皇上请八王爷去喝酒,一下子把王爷楞住了,他气的暴跳如雷,发誓一定要把酒坊和那口仙井夺过来。王爷带人来到陈各庄欲霸占酒仙井,狐仙问他如果这井里没水了你还要吗?,王爷说井里没水我要他干嘛?。于是狐仙对众人说众乡亲们听着,这井如果没水王爷就不要了,说罢把胡子一抖,井水眼见着就不冒了,并且逐渐下沉,一会儿的时间井干了,这可把王爷和他的手下看傻了。

    狐仙此时哈哈大笑起来,王爷听见这笑声顿觉痛苦不堪,从马上一头翻落井底摔死了。手下们见状赶紧把八王爷从井里抬出来弄回了京城,皇上知道了八王爷的死因后并没有追究,认为这是八王爷自己找死。八王爷死后埋在了离酒仙桥十里的地方,埋的地方就叫八王坟了,一直叫到现在。
   
王爷一死,酒仙井又出水了,陈各庄安静了好长时间,陈天寿的儿子娶了媳妇,女儿也出嫁了,又过了十几年,亮马河、运河水都满了,由于风调雨顺酒仙井也就不冒水了。狐仙自从把王爷摔死之后不声不响地离开了这地方。陈天寿死后,他儿子陈九把酒坊也搬到了外地,从此陈各庄不再有烧酒了。酒仙井的井壁慢慢的塌了,时间一长井就埋上了,又过了百十多年,连这口井的位置都找不着了,但是酒仙桥一直叫到现在,陈家酿酒的故事也被流传下来,在民间传颂。

 

                        博友留评:

                                燕王点将筑高台,
                        百姓尔今访古来。
                        烽火硝烟全不见,
                        休闲到此觅好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晨曦阜石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