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陀之旅
(三)
白龙潭亲睹

此文应该发在《大海陀之旅》之二,但因此文相关图片,存在另一个文件夹中,故疏漏了,形成时序的颠倒,甚歉。

当我们从水泉沟返回延庆县城的途中,的哥陈突然在经过一座大桥后,把车停在路边。扭头对我们说:这里有个白龙潭,很是值得一看,现在正在抽水,清理潭底,不看是个遗憾。
我听到此,便联想起两件事:一则我的初中同学老胡,其妻妹在延庆租用一个农家院,其所在地有一个很大、很深的水潭,并给我看了他们前往所拍的照片;二则其后不长时间,我在浏览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时,偶然看到了正在直播的科教节目,就是讲述两位专家讲评,这个深水潭的不同成因。其后,我随即给中央电视台,打了热线电话,告诉他们:门头沟斋堂镇的川底下村东北的山沟里,有着同样的岩石上,形成的相类似的水潭。其不同的是:此一处多个水潭,每个水潭相对延庆的要小。

我们听从了面的陈师傅的建议,下车走上了大桥。只见这里已经停靠了,数辆标有路政工程的车辆。其间有大型吊车,大型发电车,和若干个向桥下张望的工人。
我们近前,向桥下一看:若干个身着路政工程工作服的工人,正在忙碌着,用特大型潜水泵,从一个巨型深水潭中,向外抽水。潭口很大,潭壁很平滑,潭壁颜色深浅相异很大,潭底水色墨绿,虽说潭深已达十余米,但还是看不出潭深多少。我们好奇地询问身边的工作人员:您们正在做什么?得到的答案是:把水抽干,供科学家,考证水潭的成因。

从我同学的照片,到我看电视台的节目,到我偶遇的亲眼目睹,一睹白龙潭的真容貌,真可说此次大海陀之旅,是一次幸运之旅。现将我用卡片机,所拍到的白龙潭偶照,贴在博园,供来博园溜眼的博友,长个见识。
写此博文时,查照资料时,查到如下一篇:三专家白龙潭论剑。附后请博友参阅。

白龙潭巨型石坑,地处昌平至赤城公路与莲花山森林公园公路的岔路口,位于白龙潭桥边的河谷内,手持GPS接收机,测量数据为N40°25.278′;E116°14.349′。

专家对白龙潭实测结果是,最大口宽为20米,最深为18米,全部由坚硬的花岗岩石组成。对于巨形白龙潭的成因,人们也是众说纷纭,有人猜测是陨石砸的坑,有人猜测是水流冲击形成的,还有人认为是人工开凿的。
持不同看法“论剑”的专家,分别是:
韩同林,男,1937年生,就职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作,主要从事区域地质、活动构造、第四纪冰川地质和地貌等研究工作。曾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被誉为"中国冰臼之父"。
章雨旭,男,1960年出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研究员、《地质论评》编辑部主任,在矿床学、沉积学研究方面有较深造诣,曾于1995年获中国地质学会第五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
吕洪波,男,1957年10月出生。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地球科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构造地质学、沉积学、第四纪地质学等。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韩同林,是最早一批到达现场进行勘测的专家之一。韩同林亲自前往现场,下到坑底进行拍照、勘测。目前,初步推测巨潭为“冰臼”,由冰川融化过程中,水垂直落下来冲击而成。
韩同林讲:白龙潭巨型石坑具有冰臼的三大特征,“口小、肚大、底平”。同时,依据冰川气候具有全球性的变化特征,和低纬度、低海拔地区的冰川发育,可以分析出只有全球最大冰川发育时期才有可能到达延庆和北京地区的规律。因此,白龙潭巨型石坑为冰臼,大约形成于距今二、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早期。
曾多次到全国各地考察过冰臼的韩同林说:冰臼,是古冰川融水,沿古冰川表层裂缝,自上向下以滴水穿石方式形成“滚流水钻”,对下面坚硬的花岗岩石,进行强烈冲蚀作用下形成的。由于其口小肚大,酷似我国古代用于舂米的石臼而得名。冰臼,以往在我国的黄山、庐山和西藏等地有过零星的记录。北欧、北美、南极等地也有一些报导。自1997年开始,冰臼在我国大量被发现,自高纬度区的北国到低纬度、低海拔的海南、广东等地也有广泛分布。
白龙潭巨型冰臼,与全国和世界各地分布的冰臼的特征基本相同,形态上以近圆形为主、垂直地面分布、开口小肚子较大等。在北京,雾灵山、长陵镇望宝川村、怀柔琉璃庙地区都曾经发现过冰臼,但一般都在2米至3米深。像大庄科乡这么深的冰臼,还是首次发现。

章雨旭则认为:白龙潭位于山区河谷的正中,表明它不可能是远古的产物。因为若是远古的产物,一来它必将被剥蚀殆尽,即使每千年仅下切50毫米。二来,即使壶坑有幸得以保留,也难以如此凑巧,到了20世纪60年代仅仅被填了一半的深度。
章雨旭据白龙潭的地质特征推测,该壶穴是由于洪水冲刷形成的:
一是壶穴位于河谷拐弯且变窄处,这里有形成高速旋转旋涡的条件。
二是壶穴的形成可能经历了多次大洪水。
三是从龙卷风可知,高速旋转的流体有强大的搬运能力,龙卷风可以将人卷上天空,甚至普通的大风也可以飞砂走石。
所以,20世纪60年代的白龙潭正是最后一次大洪水清空(或部分清空)形成壶穴(并可能再次加深、加大壶穴)后,又被该大洪水后期或后来较小洪水填充了河谷巨砾而成。四是现在清出的完整壶穴可能是多次大洪水的旋涡多次下蚀而成。其底座中心的残柱可能是因为随着壶底直径的加大,其内的旋转水流对中心处的作用。力变小底座中心的残柱指示壶穴中水流是逆时针方向旋转。

吕洪波则认为:白龙潭是沿着冰裂隙下泄的冰川融水侵蚀而成,是末次盛冰期的产物。
目前,三位专家对白龙潭的成因各执一词,尚无定论,需要进一步研究考证。
发完此博文后,突然心里生发一种:搂草打兔子,带捎的成就感。这就是写博的好处:温故知新,收获见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