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过后临南囿


南囿,囿(yòu),有围墙的院子。南囿,就是旧时位于北京城南的南苑,又叫南海子。南囿的规模,形成于明初永乐年间。《大明一统志》载:“南海子在京城南二十里,旧为下马飞放泊,内有按鹰台。永乐十二年增广其地,周围凡一万八千六百六十丈。中有海子三,以禁城北有海子,故名南海子。”由此可见,文中“按鹰台”一词,表明南囿就是,皇家放鹰狩猎之处。《字林》说“有垣曰囿,无垣曰苑”,当时作为皇家猎苑的南苑外围修有围墙,一可以防止苑内的野兽逸出,二来防止一般百姓进入猎苑,以此地作为皇家的独享,所以历史称作此地为南囿。

明人李东阳在《南苑秋风》诗写道:“秋随万马嘶空至,晓送千骑拂地来。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欲下水边台。”读此诗可知,南囿每到立秋金风来时,秋水长天,鹿雉出没,晴云碧树,红果黄叶,鸢飞鱼跃,猿啼鹤唳,风光别有情趣。所以,南囿秋风,成了明清时代的“燕京十景”之一。

此地民间亦称南海子,其来由是:在我国北方,人们常把大片积水的湖沼叫做海子。如北京城北的积水潭,旧称即“北海子”。明朝永乐年间,在扩充元代下马飞放泊,辟建皇家苑囿时,为了与城北的北海子区别开来,就把南囿叫做南海子。其当时占地近210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老北京城区的3倍,是旧时北京地区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皇家游猎场所。

古代南海子内泉水、湖沼星罗棋布,河道纵横。如小龙河、凤河、凉水河,以及一亩泉、大泡子、双泡子、后泡子、三海子等河流、泉、湖一直保留到今天。丰富的地下水源,适中的水、热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旧时的南海子,成为京郊水草肥美,景色秀丽的好地方。
永乐帝迁都北京后,每年都要在南海子里,进行大规模的狩猎和练兵活动。之后100多年间,明代诸帝在南海子内大兴土木,先后修筑了旧衙门提督官署、新衙门提督官署,以及关帝庙、灵通庙、镇国观音寺等建筑。还曾按照二十四节气修建了“二十四园”,派1000余名海户放养和守护麋鹿、黄羊等禽兽。
经过了百余年的历史变迁,南海子皇家猎苑虽已旧貌难寻,但在遗址的核心地区尚存一个地势低洼,杨柳拂岸,芦苇丛生的海子,这里仍然保存当年的湿地环境。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京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南海子地区逐渐成为人口聚集、环境恶化、社会管理形势严峻,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的城乡接合部。为长远改善城南生态环境,北京市政府制定了“城南行动计划”。其重点工程之一,就是恢复三海子郊野公园一期工。在今后的三年时间里,以麋鹿苑为中心,在亦庄、旧宫、瀛海三镇相交的三海子地区,将建设、恢复1.2万亩湿地,其中水面占五分之一。南海子这片湿地恢复后,对于水体的过滤、下游用水质量的提升,以及地下水的补充,都有积极意义。恢复万亩湿地,为北京城建设一个“大肾”。这片京南最大的湿地,将给市民提供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当北京市民从喧哗的南城,走进正在恢复原有自然风貌中的南囿,定会有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觉。这里的绿化与美化原生态,会让人意气清爽,找到都市里久违的自然之感。

目前,该地区还有大量的垃圾填埋坑。在大量垃圾从坑体挖出后,将引入经过处理的再生水,之后再在水体内放养各种鱼类等水生动物,在不同水域栽种香蒲、芦苇、荷花等挺水性、浮水性和沉水性水生植物,吸引野生动物来此栖息,形成完备的生态圈。同时,三海子湿地大面积的水分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气,然后将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增加附近地区的湿度和降雨量,对于缺水的北京,以及农业发达的大兴本地,都有重要意义。

目前,自北京城区去南海子公园,交通极为便捷:只要您能自自己的家,倒上前门发车的2号快速公交线,直达南城终点德茂庄,再到453次公交车,就可在:
玉璟园 姜场村 宝善村西三站,任何一站下车,路北即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