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古北口长城

北京密云东北,有个地方,名为:古北口。顾名思义,这个地方被称为,古代北京北面的口子,足以说明这里是战略要地。
事实亦如此,古北口成为出名的历史小镇,就是它具有很多人文魅力。远在北宋的杨令公,就率上阵父子兵,抵抗金人的入侵;明朝大将徐达抗击倭寇,也在这里厉兵秣马;民国之初的佟麟阁,抗击日寇的烽火,也曾在这里点燃;解放战争的硝烟,更是在这里弥漫浓烈。

上述一切的历史烟尘,都源于这里有一段长城,巍巍屹立在古北口。
古北口位于密云县东北部,地处燕山山脉的蟠龙、卧虎两山,南面的浅山丘陵区。

古北口地势险要,在山海关与居庸关中段,山陡路险,古北口城北,东有蟠龙山,西有卧虎山,山势险峻,崖壁陡立。距北京不过100公里,自古为京都锁钥重地。所以有北京,东北门户之称,"地扼襟喉趋溯趋,天窗镇钥枕雄关。"

在燕山屏立、峰峦叠嶂中,蟠龙、卧虎两山紧锁潮河,河岸只有通可一辆车之狭道。峡谷洞开,潮河南来,又自从北部峡谷切口,流入密云水库。

古北口是山海关、居庸关两关之间的长城要塞,北京最古老的长城,是北齐时始建。金代曾于此处修建铁门扼守,所以就叫"铁门关"。古北口长城是中国
长城史上最完整的长城体系。由北齐长城和明长城共同组成,包括卧虎山、蟠龙山、金山岭和司马台4个城段。从西至东,依次为八大楼子长城、黄峪沟长城、卧虎山长城、万寿山长城、蟠龙山长城、五里坨长城、金山岭长城和司马台长城。明朝建在燕山峰峦之巅的古北口长城,更是蜿蜒曲折,起伏跌宕,敌楼密而形式各异。随山势升降,呈现为不规则的多角形,被比喻为鸟窝式。

长达40多公里的长城线上,有敌楼烽火台172座,烟墩14座,建立了16个关口;3个水关长城;6个关城;以及三个瓮城;还有许多卫、所、堡分布在外围。卧虎山长城段有长城历史上罕见的姊妹楼长城;有长城历史上跨度最长的水关长城。其惊、险、奇、特,被长城专家赞为长城之最。

明朝诗人唐顺之,曾写诗喻古北口长城:
诸城皆在山之坳,
此城冠山为鸟巢。
到此令人思猛士,
天高万里鸣弓绡。
整个古北口长城,并没有被后人修缮过,登临其上,会油然而生,沉重的沧桑感。而残破的城墙,与残存在城墙上的枪弹痕迹,更是让人遐想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清诗人纳兰性德,咏古北口长城说:
乱山如戟拥孤城,一线人争鸟道行。
地险东西分障塞,云开南北望神京。
新图已入三关制,往事休论十路兵。
督护近来常不调,年年风火报升平。

古北口是北京军民,打响长城抗战第一枪的地方。古北口战役,就成了长城抗战中,一个重要而悲壮的战役。为了纪念阵亡的抗战的将士,国民党政府在古北口老城外,建"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

古诗云古北口:
万里长城分翰域,
千层高塔指烟云。
岩腰陡立中悬洞,
坡面绯缅对垒门。
当地俗语也说:
“七郎坟、令公庙、琉璃影壁靠大道、
一步三眼井、两步三座庙”。
“雄关名胜古迹存,令公祠堂表忠勋。
东关一带青峰翠,西山七郎黄土坟”。
都形象地道出了,这里人文历史的幽深。

约5米的古北口保卫战纪念碑,矗立在古北口东山。碑身正面镌刻着,冀晋纵队司令员赵尔陆,题写的四个苍劲大字:“河山永在”。碑座四周,刻有100多位,为实现人民解放而献身的,烈士姓名、年龄、籍贯、和部队番号。

现在自北京城里去古北口很方便:东直门、或在东三环的西坝河,乘980快车,直达密云少年宫站下车,前行右转二百米,转乘密云小公交25路,直达古北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