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栏,见识斗拱

我们在马栏,见到了较老的两个建筑:一是老戏台,二是元代的龙王观音禅林遗址正在整修。前者刚刚修缮一新,看不出何年代,也没有铭文;后者处在相对于它的高坡上,刚刚开始动工修缮。

我沿陡坡爬到庙前,仰头望见庙檐裸露,清晰地见到了一层层的斗拱。从木纹上判断,这座小庙有些年代了。那极其精致、精巧、精美的斗拱结构,令我惊奇:我们的祖先,在古建筑的制作上,真可谓用心良苦。既做到了结构的坚固,又达到了装饰精美,还减轻了建筑构件的重量。在此小山村中,修建这样一座小庙,其斗拱都做到了做工精良,真让我感叹不已。

我怀着敬仰的心情,找到最佳角度,拍了几张到回家中。并在网上查到,有关斗拱知识的资料,经整理贴在博园,以作学习笔记:

斗拱是中国建筑匠人的一大创造:它位于檐柱之间,既是传力的关节,又是檐下柱头的一种装饰。作为中国木构架最为显著特征之一,斗拱的历史颇长,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又由大到小的过程。

斗拱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西周初年。在西周到战国时期,遗留的若干铜器装饰图案中已有栌斗。直到汉朝,斗拱不仅见于两汉时期,还见于东汉的石阕、崖墓和明器上的建筑中。斗拱至唐已臻成熟极盛,这时的斗拱,既用以承托屋檐或平坐,将屋面或楼面的大面积荷载,传递到柱上,也是建筑形象组成部分。在建筑的整个立面构图上,斗拱发挥了结构和艺术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表现出中国木构建筑稳健和雄丽的风格。斗拱此外还是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
到明代和清代,斗拱建筑结构,已从注重力学角度阶段,逐渐演变成与建筑艺术完美结合,并进一步形成装饰化的规范发展阶段,这时已是一个与近、现代建筑结构艺术有机衔接的成熟阶段。
斗拱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飞檐。中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之一,多指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若飞举之势,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所以也常被称为飞檐翘角。
飞檐为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檐部上的这种特殊处理和创造,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感,仿佛是一种气将屋檐向上托举。建筑群中,层层叠叠的飞檐,更是营造出壮观的气势,和中国古建筑特有的飞动轻快的韵味。飞檐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屋顶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屋顶在单座建筑中,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可达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很自然地可以使坡顶形成曲线,不仅坡面是曲线,正脊和檐端也可以是曲线。在屋檐转折的角上,还可以做出翘起的飞檐。梁架组合形式,所形成的体量巨大的屋顶,与坡顶、正脊和翘起飞檐的柔美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最突出的形式特色。
斗拱的组合看似简单,表面上它们只是两块小小木件,一块像挽起的“弓”,一块像盛米的“斗”。一旦开始组合,就高深莫测了。斗上置拱,拱上置斗,斗上又置拱,就可以达到千变万化,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对它们深入了解,就可以了解到,它们并不是随意而来的构图游戏。它们之间存在着极为有机的密切关系,是十分成功的设计,完善地达到了形式追随功能,和统一之中取得变化的目的,达到美学和力学的完美结合。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由此拱斗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就形成了上大下小的托架。其功能是通过斗栱扩大节点处构件的接触面,改善节点受力情况,缩短所承托构件的净跨。并通过斗拱的层层出挑,支承建筑物的深远出檐。它是建筑物立柱与挑出的屋檐的一个过度,多用于柱顶、额枋、屋檐或构架间。只有在重要的古建筑如宫殿、寺庙、以及其他高级建筑上才能安装斗拱。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在它成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作为构件大小的基本尺度(“模数”制)
后来的斗拱逐渐变为装饰(后来采用砖墙,出檐变近许多,作用减少),也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
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四、榫卯结合是抗震的关键。这种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结构极为类似。构架的节点不是刚接,这就保证了建筑物的刚度协调。遇有强烈地震时,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
斗拱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简单的木制构件,就是这些看似简单的结构,曾经生动地组建起,我们国家历史上,那些精巧、精美、宏大的,一座座亭台楼阁,宫室庙宇,以至我们美好的家园。了解一些相关斗拱等古建筑知识,就会进一步地认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地承载传承我们民族的情感与文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