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长城插箭岭

当我们自白石山坐缆车下行时,我抬望眼,立即看到对面,横亘的一道山脊上,蜿蜒逶迤东西走向,如卧龙般伏贴着巍峨长城。座座敌楼、烽燧,由挺拔的城墙连接,如耸天的屏风,隔障着天南地北。我精神为之一振,落地后立即向众山友提议,明天临时增添行摄项目:登长城。

我们登长城的诚心,大概感动了上苍:在第二天黎明前,尚还电闪雷鸣的老天爷,在我们决心冒雨登长城后,走出农家院时,原本浓黑的天放亮了。雨驻了,云淡了,雾散了;风停了,鸡鳴了,犬吠了;我们踏上了亲近长城的山径。
经路人指点,我们很快走出了小山村,折进了走近长城的小路。雨后的山径,清新湿滑让人舒爽。径边的山草、山花,挂着雨珠,在晨曦下若晶晶珠玑,润湿着我们的裤脚。我们前行不远,很快就见到长城,矗立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惊喜这是我们走过的许多长城,接近它用时最少的地方。换句话说:是最容易走近的长城。
走近长城才发现,这是一段有别于我们在北京,所见到的以砖为主体砌就的长城。基本上是就地取材,以石材为主体的长城,专业名词是:毛石砌筑的实心结构。
我们踩着湿滑的山石,登上的这段长城,所在的这段山体,相对海拔不太高,但山势陡峭,碎石遍地,走起来有点辛苦。在东方破晓的晨曦中,只见巍耸的敌楼,矗立在松树漫坡的山脊上,相称于远处林立的怪石,立感那种“念天地之悠悠”的气势。几多敌楼的顶部,遭天、人之损,尽显残缺不全;敌楼的基座,均是藏青色,宽大坚硬的花冈岩垒砌;基座上面,是砌就的淡灰色长城砖;城砖间清晰可见白色的灰浆勾缝,精致结实。

我们所登长城,“其形势之胜,为他郡所弗及”有点过誉,但在这么险峻、边远、恶劣的山地,成就这么一段颇有气势的长城,的确给我们不小的震撼。
我们沿长城残缺的顶面上行,脚下不时有黄色的野菊花随风摇曳,呈蓝色的板蓝根花点缀在城砖间,簇簇纤长的冰草掩隐着城砖的沧桑,这一切都似乎向我们倾情诉说着,这段人迹罕至的长城,甚能打动我们情感的,就是那种不事雕琢的经世苍凉。
当我们行至这段长城最高处,朝阳已然在我们不经意间,带着朝气跳出了山脊。将一抹金色的阳光,铺满在翠绿的山坡上。峰亮了,岭明了;敌楼若壮士佩上了金甲,烽燧如勇士装饰了金丝,就连残败的墙体,也呈现出历史曾赋予长城的辉煌。这段我们脚下的长城,恰是卧龙逶迤绵延在晨阳下,渐长渐远而悄然掩隐在远山的云蒸雾霭间。我们下山后,才确认了两点:一是这座小山村,就是插箭岭村,这段长城,就是赫赫有名的插箭岭长城。二是这段插箭岭长城,就是明长城。
返京后,查资料得知:
插箭岭长城,位于涞源县插箭岭村。插箭岭的称谓,相传宋时边关守将杨彦朗,曾插箭其岭上而得名。此村除建城外,还建有插箭岭关城。此关城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读史方舆纪要》载:“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蒙古俺答犯大同,趣紫荆,攻插箭岭。”
今插箭岭关城毁坏严重,认真观察,仍能看出当年的城貌。关城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米,有城门四座,城墙大部分坍塌,残高0.2~3米不等。城的东墙相对完整,西侧坍塌严重,南北城墙由于修公路毁坏殆尽。四座城门现存三座,残坏亦颇为严重,但还能看出门的形制,尤其北第二道门,现仍坐落在村内道路上。城门宽于墙体,外面均由大块条石包砌,门洞为石拱券。石质的门管仍保存完好。另外门洞的北侧进深25厘米处,东西石墙壁上刻有一道槽,宽10厘米,东侧深5厘米,西侧深3厘米,在槽的上面还刻有一个更宽、更深的槽,据分析这应是一道闸门的痕迹
|

插箭岭长城,是明朝推翻了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建立的。虽然蒙古各部落,曾先后臣服于明朝,但这种关系时断时续。在更多的时间里,双方仍处于对立冲突之中。因此,明朝修筑的长城规模宏大,在其统治的270余年里,修筑了三道长城防御体系。即:外边长城、长城主干线、内边长城。其中内边长城是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其内三关的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就有两关地处涞源境内。
资料表明,保护最好的涞源段明长城情况如下:
长城从涞源西南至东北,贯穿县境全长150余公里。共有敌楼298座,分为几个不同的管辖区段。据《明史·兵志·边防》载:“老营堡转南而东,历宁武、雁门、北楼至平型关尽境,约八百里。又转南而东,为保定界,历龙泉、倒马、紫荆、吴王口、插箭岭、浮图峪至沿河口,约一千七十余里。又东北为顺天界,历高崖、白羊,抵居庸关,约一百八十余里。皆峻岭层冈,险在内者,所谓次边也。”

涞源长城从山西灵丘的狼牙口入境,此处有两座敌楼,分别为茨字壹号台、茨字贰号台,互成犄角之势。两座敌楼之间的山口处,砌有约800米的城墙。由此向东至七亩地村一段以山为险,未筑城墙,由七亩地村开始又砌城墙,敌楼为插字号台,最西一座为插字46号台,向东至白石山林场止共计46座敌楼,此段统归插箭岭城堡守将管辖。城墙从七亩地村向东跨过唐河(此处设一小城堡名曰独山城)至圆疙瘩山西侧山腰。从圆疙瘩山再向东为海拔451米的兰荆背山,随至石城安村西,此段山势险要,未筑城墙。过了石城安村才又筑城墙,一直顺山势蜿蜒到插箭岭村,此处建有一座城堡。

过了插箭岭经白石山林场,向北转至白石口村,此处也设有一城堡。过白石口村至白石口东侧山顶,由此至香沟村南段,山势陡峭险要,未筑城墙。由湖海村西南始筑城墙,至湖海村东南的大平顶山(亦称饱山坨)腰部,又以山制险,顺山势北转至亚家庄东。由亚家庄东山梁上的宁静安城(当地称孟良城)向南一山崖下始有城墙砌筑,绵延于平缓的山梁之上,至亚家庄二道河村交界的山崖下,从此处至浮图峪一段又以山制险,不筑城墙。
浮图峪村原为浮图峪关城,城墙经浮图峪继续向东北,经北窑沟村、东羊栏村、天桥村至烟煤洞乡隋家庄东的小河口,再向北500米经石塘沟村转东1500米,又折向东北至唐子沟口村,迂回向北经瓦窑梁村东转3500米,抵乌龙沟乡碾子沟东南的河口。由此处再向北一段又以山制险,未筑城墙。

由三道河村西始又筑城墙,向北转东,跨乌龙河至暖水村。由暖水村至东团堡乡里沟村东北的山梁上,以山险为障,不筑城墙。向东经乌龙沟乡草滩村西有约1500米的城墙,从草滩村折向东北,顺山势进入涞水县境。
明代长城一般由城墙、敌楼、马面、关城(包括城堡)、关隘、烽火台等组成。涞源县境内的长城也不外乎这几种建筑模式,只是在用材上有些不同罢了。
涞源县的城墙长约150余公里,大部分保存完整。如:由山西入境的狼牙口一段,长约800余米,保存基本完整,墙底宽2.23米,顶宽1.8—1.9米,高约2.5—5米。此段城墙修筑较为考究,均用加工后的料石包砌,内填碎石黄土,墙面白灰勾缝。跺口墙较简单,只用毛石垒砌,大部分已倒坍。这段墙的中部有一石拱券关门,内外门券上方各镶一方匾额,外面书“狼牙口”3字;里面书“狼牙险口”4字。并有题款,上款为“钦差整饬井陉等处兵备兼理马政驿传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乔严凤。”下款为“万历十三年岁次乙酉中秋吉旦立。”

七亩地村向东至插箭岭一段城墙亦为毛石砌筑,但多数坍塌。从坍塌断面看,墙的结构为外面用大块毛石包砌,内填土石,白灰勾缝。插箭岭至白石山林场一段,城墙时断时续,保存完整部分占三分之一。
白石山林场至白石口一段,城墙保存基本完整,且连绵不断,雄伟壮观。
宁静安城一段城墙修筑较为坚固,且与其它各处城墙略有不同,其跺口墙部分里外侧均抹一层白灰,厚在1.5厘米左右,跺口、射孔较规整,还砌筑有马面,并遗留有部分完整的夹杆石。
浮图峪至隋家庄一段,残垣断壁,坍塌严重。隋家庄以东的乌龙沟段是涞源县长城保存最为完整的部分,绵延于山顶。攀登至最高的敌楼之上远眺,40多座敌楼可尽收眼底,十分壮观。

敌楼:涞源县长城沿线共有敌楼298座,保存较完整的202座。建筑结构大同小异,平面均为方形或长方形,长宽大都在9.8~12米之间,高在7.7~8米之间。所有敌楼均为条石台基,台基以上用砖砌筑。因地势关系,条石基础有所变化,高度在1.1~3.5米之间。敌楼均为两层,下层用来屯粮屯兵,为回廊式砖拱券结构,内外两侧的墙上各开4个箭窗,与城墙相接的两面墙各开一个门及两个箭窗。上层为望敌情用。上下层之间的通道大部分为木楼梯,个别的为砖砌楼梯。敌楼上层正中位置应有三间硬山小房,现大多无存,但有的仍保留有部分残垣断壁及柱础石。敌楼顶部四周均砌跺口墙及若干射孔。据调查,敌楼所用砖石均由外地供应,并非就地取材。
烽火台:又名烽燧。《说文》:“燧,塞上亭守烽火者。”清段玉裁注:“此云塞上亭守烽火者,谓边塞上守烽火之亭。”烽火台是古代传递军事情报最快捷的方法之一,在战争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长城的烽火台,一般建于城墙外侧的高山顶上,用于瞭望敌情,及时传递情报。涞源境内长城的烽火台,我们发现多处,但大都坍塌,只有乌龙沟、浮图峪两地的烽火台较完整,且数量也多,均建在较高的山顶之上。烽火台建筑形式均为方形,底宽4米左右,上宽3米左右,高在5~6米之间。均为毛石砌筑的实心结构。
关城:涞源县长城一线,共发现大小关城10余座。现仅将其中的乌龙沟城介绍如下:关城保存基本完好,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50米,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城南面靠山,其它三面环乌龙河水。城在南面和西面开门,并均设有瓮城。城门及城墙均用条石和砖砌筑,十分坚固。另外在城的西北角,向外用毛石圈了十几亩地,据说是当时饲养战马的地方,现墙圈仍然保留。南城门的瓮城城门上有一匾额,上书“翊荆门”三个大字,并有上下款,上款为“万历癸巳仲夏吉旦”,下款字迹被毁。正门之上原亦有匾额,现已不存,此匾原由四块石头组成,今仅在村民家中发现一块,上书一“塞”字。西城门的瓮城门上亦有一匾额,上书“镇朔门”三个大字,并有上下款,上款为“万历甲午岁中秋吉旦”,下款为“钦依乌龙沟把总王国祯立”。正门亦有一匾,但字迹已不能辨认。
明朝作为代元而起的封建王朝,从明太祖三次大举北伐,至明英宗的“土木之变”,都说明了明朝西北部边防日渐削弱。随着明朝西北边陲的失驭,内长城的防务也就日渐重要。涞源这段明内长城,正是自山西灵丘的狼牙口入境,出涞水与北京的居庸关长城相连,是京城防务的重要地段。因此,在蜿蜒150公里的长城中,就有敌楼298座,关城4座,烽台燧亭密布,表明了此段长城的重要性,它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军事常识和人文精神是极其丰富的。
现在涞源人已充分意识到,做好本县境内长城的保护和修缮,对研究明代历史和长城史,有着重大的意义,也是涞源人民责无旁贷的义务。
|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