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赏武威(一)

走马,是马场牧马人,调教自己的座骥,一种内侧步的走法。这种走法,调教好了的座骥,骑在马背,就有了坐在马背行走的感觉了。马在急速行走时,不再是奔跑,而是疾步行走,又快又稳,长时间在马背上,会很舒适,不会疲劳。是当今玩马的骑手,不可轻易项背的。因为那是一种,长久磨练的专项技术,估计在下去若干年,这种骑马方法,久而久之,就会失传。
这次到山丹马场,参加马场六十年场庆,在盛典结束后,与我在马场的挚友—和天路,相约一起前往他的家乡——武威。我们在武威,驻足的几日,虽说匆匆,但感觉很爽。有如骑在走马背上,看草原那样的舒爽。故将此武威见闻录,定题文为《走马观花赏武威》。
武威,古称凉州,位于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市位优势,素有“银武威”之称。
“武威”二字,最早见于汉书。建元二年,汉朝为了实施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战略目标,派张骞出使西域。
元狩二年,汉武帝下了与匈奴决战的快心,派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用兵祁连山,对匈奴贵族给予了致命性的打击。在休屠王驻牧地,设郡置县郡叫武威郡,有一个且县叫武威县,其意是以示汉王的武力军威,或谓汉武帝的军威到达了这里。这就是“武威”一名称的缘由。
武威又称“凉州”,何谓凉州?《地理风俗记》载:汉武帝元朔三年改雍州为凉州,以其金行,土地寒凉故也。因地处西方,常寒凉而得名。
凉州又有“银武威”之称。是说武威十分富饶。汉书称“凉州之畜为天下饶”,“姑臧脂膏之地”。
凉州这座历史上的边塞古城,从汉辟河西4郡起,就在中国西北边疆上显示了它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作为军事上的重镇屏障着汉唐古都长安,同时也是当时东西文化,物资交流的重要驿站和商埠。隋唐时期,中国和西域一带的商旅交往有了进一步发展,凉州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埠,更加繁荣昌盛起来。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凉州七里十万家”及大诗人元稹的“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葡萄美酒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都是对此时期凉州繁盛的真切描绘。
另据藏、汉文史料记载:公元七世纪下半叶,吐蕃王朝在青藏高原迅速掘起后,很快向外扩张,其中有一支军团十分英勇善战,他们占领河西长达一百九十多年.由于未接到藏王允许返回的命令,只好原地待命.久而久之由军变民,进入祁连山区,依靠自己的英勇顽强和勤劳智慧,终于在异常复杂的社会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天祝藏族。
武威古称凉州,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和“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
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历代王朝曾在这里设郡置府,东十六国是,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国和隋末的大凉政权先后在此建都,成为长安以西的大都会,中西交通的咽喉,丝绸之路的重镇,民族融合的熔炉。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绚丽的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和民族民间地域文化,名胜迹众多,文化遗存丰富,是甘肃省的文物大市。突出的特色是“一马”(铜奔马)、“一碑”(西夏碑)、“一寺”(白塔寺)、“一窟”(天梯山石窟)、‘一塔“(罗什寺塔)、”一庙“(文庙)。
铜奔马已成为中国旅游的标志物,被誉为古典艺术品的最高峰;
西夏碑是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宝,是我国研究西夏历史少有的实物资料;
白塔寺,是元代阔端太子与西藏佛教领袖萨班举行“凉州会盟”之地,是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
天梯山石窟被称为中国“石窟之袓”,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
罗什寺塔是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讲经说法之地,鸠摩罗什被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佛经翻译家之首,被誉为译经泰斗;
文庙是全国三大孔庙之一,其规模“壮伟宏耀”,为“陇右学宫之冠”。同时雪域高原、绿洲风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
武威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经济社会发展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自古就是“人烟朴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地。尤其是这里盛产葡萄,古诗人王翰,千古绝唱《凉州词》中说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就是专赞凉州的历史写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