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觐孔庙
曲阜,因孔子甲名天下。故,人至曲阜,勿称旅游为佳。名至实归的是觐见,觐见这位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的圣尊。
我们走近孔庙,从孔庙的外墙,就充分感到,孔庙的恢弘。我虽说孤陋寡闻,但孔庙的规模与建制,真可称得上,天下第一庙。庙,典释:身后立庙,受人奉祀,享受祭飨。孔庙,决不是孔氏后人,以孔氏一家之力,所立家庙。而是历朝历代的执政者,以举国之力,所立民祀国庙。仅此,就足以印证,孔子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面对将中华民族璀璨文明,承前启后的先人,我唯有虔诚以待。怀着无比敬仰与崇敬的心情,奉祀这位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的先哲。
就孔子的历史地位与贡献,早有专家、专著的断论。本人才疏学浅,在此小文,不可赘述。唯提久积心底,无求解答的疑问于后:
资料说:孔子生于鲁,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鲁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他善于取法他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晚年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从上孔子生平简述中,不难看出,少贱的孔子,何以能在当时,打下“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的文化功底,此为疑问一也?孔子少贱从小吏,何以能接触到,皇家保存完好的浩瀚周代文物典籍,此为疑问二也?仅以学生奉纳的一点“束修”,孔子编修典籍所需耗费,能以为继?此为疑问三也。删《诗》、《书》,就有未删者,那未删者,何在?删者存世,未删者何以失传?订《礼》、《乐》,就有未订《礼》、《乐》;修《春秋》,就有未修之文史资料;同前疑,在当时交通、通讯、诸侯割据,等历史状态下,不可能为孔子一人尽为。现在何以仅见孔子所删、所订、所修,历史会如此衷爱孔子?此为疑问四也。
综上四问,暂不深疑,也足以深表,中国历史,始终盛行着:顺者昌,逆者亡的政治高压。再此高压下,无数不见史载的,焚书坑儒的事件,屡有发生,才有着这单一的,被称为儒家正统的,孔孟之道。
换句话说,在孔老夫子之上,还有着高人,自有中华民族文明史以来,不间断地,做着删、订、修的,排除异己、异见的编修历史的事情。
否则,就不会在当今,仅见孔老夫子的独尊孤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