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出白梅

近日读书,得知,禅入诗,诗蕴禅,其大家为清时,自诩“白梅和尚”的八指头陀。
现将“白梅和尚”的五首白梅诗录后:
其一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
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其二
一觉繁华梦,性留淡泊身。意中微有雪,花外欲无春。
冷入孤禅境,清如遗世人。却从烟水际,独自养其真。
其三
而我赏真趣,孤芳只自持。淡然于冷处,卓尔见高枝。
能使诸尘净,都缘一白奇。含情笑松柏,但保后凋姿。
其四
寒雪一以霁,浮尘了不生。偶从溪上过,忽见竹边明。
花冷方能洁,香多不损清。谁堪宣净理,应感道人情。
其五
人间春似海,寂寞爱山家。孤屿淡相倚,高枝寒更花。
本来无色相,何处着横斜?不识东风意,寻春路转差。
八指头陀的白梅诗,曾“独领风骚”当时的文坛。然而如此文采超群的禅诗大家,却是自学成才的典范。
八指头陀,即寄禅法师。名敬安,俗名黄读山,曾任中华佛教会第一任会长,是清末着名的诗僧,别号「八指头陀」。一八七七年敬安廿七岁之时,在宁波阿育王寺佛舍利塔前燃二指,并剜臂肉燃灯供佛,自此号「八指头陀」。
寄禅法师一八五二年一月三日生於湖南湘潭县石潭镇的一个农民家庭。父名黄宣杏,母亲胡氏。七岁母亡,十二岁父故,因无衣食,为人放牛谋生。
有一天,与群儿避雨村中私塾,听读唐诗中「少孤为客早」句,不觉泪下。私塾老师周云帆问其原因,他回答虽贫困,但确极思读书。周云帆同情他的不幸遭遇,乃收留他在家,扫地煮饭,一有闲暇,就教他读书。并经常向人夸奖说:「这孩子忍苦耐劳,将来一定是有出息的。」
不久,周云帆也故世。寄禅法师当时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他自愿去做一个富豪子弟的书童。谁知主人不准他读书,苦差、打骂却经常接踵而至。「愿无五斗禄,宁折壮士腰?」,他暗想,这种屈辱生活,必须改变!於是决心离开,另行去学手艺。学艺期间,他又经常遭到主人残酷的鞭打,昏死数次。
一日见篱间,白梅花为风雨摧败,不觉失声大哭。想起自幼父母早亡,叹息人生如寄旅,人间犹如火宅,不可久住,慨然动出尘念。
他终於在十八岁时,投湘阴法华寺当了和尚。孤苦无依,归命正觉,岂唯玩道,亦以资生。他的出家,既非是为了好逸恶劳,又非科场仕途不通或情场失意。而是看到雨打梅花,感受到稚嫩娇艳的生命,经受风雨的无情摧打,从而想到世间生命的苦迫。
寄禅法师亦是由花及人,感到生之悲苦,遂生脱离红尘之愿。这种由自己身世所引发的,对人生苦难的悲怀,在诗人是感触颇深的。以致在他日後的诗中,屡屡得以体现。他的「若使穷黎俱得所,男谁为盗女为娼?」,就是由己及人,对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的哀哀众生,表示的深深同情。这种感情,也是由他自己的,生活经历所引发的。
他出家以後,在衡阳仁瑞寺苦行五年,到浙江行脚十年,过着「树皮盖屋,仅避风雨,野蔬充肠,微接气息」的清苦生活。中年以後虽当了住持,但其持身和生活方式,都是纯禅和子式的「破衲离披不问年」、「紫芋黄精饱我饥」,「破屋牵萝补」,衣食住行是非常简单的。
由於他一直像穷困百姓一样,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故能对众生 —
劳苦大众,表示深深的同情。他的思想感情,亦能时刻与百姓相沟通。人虽出家,心犹在世,思懮於国,情怀於民。
他在自己的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不愿成佛,亦不乐升天。欲为婆竭龙,力能障百川。晦气坐自息,罗刹何敢前!髻中牟尼珠,普雨粟与棉,大众尽温饱,俱登仁寿筵。」作为一佛子,他宁愿舍弃「成佛」、「升天」的最高成就与愿望,而希图人民的温饱与长寿。从他的诗中,可以感受到他对世间大苦的悲悯:学佛未忘世,无心苦民族。
寄禅法师和一切高僧一样,未皈依佛门之前,实为性情中人,正因为对世间苦迫的不忍,所以才发起了寄身佛门的心愿,希冀从此远离红尘,摆脱世间种种欲望以及幻化无常的染着,求得自身的清净。
因此,即使在出家之後,依然能冷眼热肠,注视着世间众生的苦难。深彻的慧照中,贯彻着同情的慈悲,所以才有他的诗句「尽有哀时泪未休」。谁说出家人只顾自身的寂灭与自了?他的慈悲情怀中,永远和着悲天悯人的热泪。
寄禅法师的一生,就是苦寒出白梅的清晰写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