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
忌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声音(主要是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
创作、演奏(演唱)和欣赏,是音乐艺术实践的三个方面。欣赏音乐作品,是一种审美活动。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 ”。
欣赏音乐,一般是三个阶段:1、官能的欣赏 2、感情的欣赏 3、理智的欣赏。
官能的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即好听),是比较肤浅的欣赏。要对一个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领略,从而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除了官能的欣赏以外,还必须进入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
作曲家创作乐曲,也象文学家写诗歌、小说一样,有一套表情达意的体系,那就是音乐语亩。
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要通过上述各种要素,才能表现出来。
旋律又叫曲调,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关系而组成的音的线条。它是塑造音乐形象最主要的手段,是音乐的灵魂。
节奏是各音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
节拍是强拍和弱拍的均匀的交替。
速度是音快慢的程度。
力度是强弱的程度。音的强弱变化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音区是有的高低的范围。不同音区的音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
音色是不同人声、不同乐器及其不同组合的音响上的特色。通过音色的对比和变化,可以丰富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
和声是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结合。和声的功能作用,直接影响到力度的强弱、节奏的松紧和动力的大小。
和弦进行的强和弱、稳定与不稳定、协和与不协和,以及不稳定、不协和和弦对稳定、协和和弦的倾向性,构成了和声的功能体系。
复调是两个或几个旋律的同时结合。不同旋律的同时结合叫做对比复调,同一旋律隔开一定时间的先后模仿称为模仿复调。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呼后应、此起披落的效果。
调式是从音乐作品的旋律与和声中所用的高低不同的音归纳出来的音列,这些音互相联系并保持着一定的倾向性。而调性则是调式的中心音(主音)的音高。在许多音乐作品中,调式和调性的转换和对比,是体现气氛、色彩、情绪和形象变化的重要手法。
音乐语言的各种要意互相配合,具有千变万化的表现力。旋律尽管是音乐的灵魂,但其他要素起了变化,音乐形象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在一定条件下,其他要素甚至可起主要作用。例如,贺绿汀的管弦乐曲《森吉德马》,第一段轻柔缓慢,用拖长的和弦和陪衬声部来烘托旋律。开头由双簧管和长笛吹出富于田园风味的曲调,在弦乐器和弦的衬托下,音色显得柔和而平静,描写了辽阔的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后来旋律先后改由圆号、小提琴和小号吹奏出,色彩渐渐明朗起来。第二段快速而强劲,弦乐器拨弦奏出轻快活跃的伴奏音型,旋律和第一段相同,音色也改变不大,但由于速度、力度以及伴奏乐器的节奏都起了变化,因此表现了不同的音乐形象,反映了内蒙人民载歌载舞的愉快生活。
总而言之,音乐是用来欣赏的,不是拿来打发时间的。现在许多年轻人,自我感觉很时尚:不论场合、时间,地点,耳朵总是挂着、带着、塞着耳麦,好像自己很风雅,如同绅士一般,在欣赏音乐。即使与客人交流,都不懂得摘掉耳麦,全然没有感觉到对别人的不尊重,对自己的伤害。
其实不然,欣赏音乐,是有讲究的,否则,会有损个人健康。有报道说:听音乐,有四忌:
一、空腹不宜听进行曲。
进行曲,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加上铜管器乐的合奏效果,会促使人们的感觉系统更强烈。人在饥饿时,其器官感觉,会超常的敏感。人,在饥饿时,听到进行曲,会受步步向前的驱使,加剧饥饿感。
二、吃饭不宜听打击乐。
打击乐,节奏明快、铿锵有力、音量超常,会使人情绪不安、心跳加快。听着打击乐吃饭,必定会影响食欲,有碍食物消化。长此以往,必定会患上消化不良症。
三、生气不宜听摇滚乐。
人在生气时,情绪会失控,举止易失态。若在此时,听到疯狂而刺激的摇滚乐,无疑会起到火上浇油的效果,很难平息人的怒气横生。
四、睡前不宜听交响乐。
交响乐,气势宏大、起伏跌宕、激荡人心。人若在睡前听了交响乐,在精神昂奋、情绪激动时,肯定难以入眠。
故,耳朵常带耳麦,并不表示您就懂音乐,您就会从音乐的欣赏中,获得乐趣。摘掉耳麦,在恰当的场合,再恰当的时间,去听恰当的乐曲,才是高尚的审美者。否则,充其量,也就是把美妙的音乐艺术,当成麻醉自己神经的噪音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