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马 祁 连 山(一)

标签:
北京冬情感杂谈原创牧马人祁连山 |
分类: 青春洒落的地方 |
祁连山中脉,冷龙岭北麓,屏障着一片广柔的草原—大马营草滩。近千年来,这里一直生存着,为人鲜知,为历朝中央政府军事需要,繁育军马的牧马人。我此生不幸遭遇文革,我此生有幸亲历牧马人。
从此传说中,不难看出,牧马人留给世人的,
不仅是彪悍、粗狂、豪爽、洒脱的浪漫一面;
(一)
山丹军马场是我国中央政府直辖的、最大的,以繁育军马为主的牧场。其管理、规模、牧马模式,都已在历史的进程中,演绎成熟。场为团级建制独立核算体,下直辖连,连直辖班,班即是基础建制。马场近百余匹的一群马,即由一班人管理牧放。每班六人,含正付班长在内。班长在旧社会为少尉军官,又称牧长。马群分繁育群,即母马为主,繁殖马驹;育成群,即培育一岁至三岁的马驹。四岁马驹即为成马,择良者留用,组新的繁育群后,余者或交军队,或售与民间。我们初到山丹军马三场时,其113队,即一连,以育成马为主的连队。其114队、115队,即二连、三连,是繁育马为主的连队。其204队、210队,各有两群繁育马,但已是种粮草为主的农牧结合队。随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军马逐渐淡出现代化军队装备,山丹军马场育马的规模,也随之逐渐调整、缩编。三场204、210队的四群马,调整、充实到114、115队。而后,115队又增编进四个机车班组,将半截墩以下的草场,拓垦成农田,调整为新的农牧结合队。纯育马连队,仅为113、114队。
我们北京知青,就是在马场的这个历史转折期内,加入到牧马人这个行列中。到马场后,我是主动要求放马,被分配到115队,即三连三班。三班有六人,班长是三场知名老牧工杨生秀,其骑技、牧马经验,在三场数一数二。我们俩人有缘,相处多年,友情甚厚。在近三十年后相见时,还是与我依依难舍,其老伴见我,都至老泪盈眶。当年,马群放牧工作时,每班六人,分两组;每组三人,正、付班长各带一组。每组放马工作三天,叫“上马”;休息三天,叫“下马”。三连领导为照顾北京知青,我和北京知青田付贵二人,同分配到三班淘汰马群。(淘汰马群都是老马,老实易于管理。)分到三班后,老杨班长就把我留在他自己一组,我们几年没有分开过。直到他调离三连,我任三班班长,我们才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