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 寄 牡 丹 辞

(2008-08-02 04:36:30)
标签:

北京

春天

原创

摄影

情感

分类: 在行摄中快乐

                     春 寄 牡 丹 辞

 

春 <wbr>寄 <wbr>牡 <wbr>丹 <wbr>辞

2008年4月23日 星期三 晴 三、四级风。

  依例周三集体走山。兰山谏:近日雨水多,为安全见,先近后远,故原走太舟坞,到植物园摄牡丹。晨颐和园聚齐,左兄,兰山因故告假,姚兄夫妇、版主、及宏、华、春三位女士。

  经太舟坞上山,沿径漫山新绿、浅绿、淡绿、碧绿、翠绿、深绿、墨绿、陈绿杂然。是匆匆而过的春天,灿然地将构筑春的底色——绿,倾情、浪漫、;随心所欲、毫无保留地泼洒在人间。残冬枯黄的主色调,全然被春无情地涂抹。渐渐为夏的临幸,铺漫绿的底色。自己在为人类奉献出开启生命的努力后,静悄悄地逊位。

  春 <wbr>寄 <wbr>牡 <wbr>丹 <wbr>辞至植物园后,直趋牡丹园。只见两多:花多,人多。吾18日来此,满园数百株牡丹,仅寻得三朵刚刚绽开的花;与妻20日在小雨中来此,也只见数十位,“羞涩裸浴着的牡丹仙子”;而才过两天,今日就已“半园牡丹竟相放,深恐春色不容时”了。(小注:真要感谢植物园的辛勤的园丁们,他们为了让更多的人们,在较长的时间里,欣赏到雍容华贵的牡丹仙子。在牡丹园的东区,布植的是牡丹的早期品种,而在西区,布植的是牡丹晚期品种。)

  我为了能拍到,一年才露一次,上好的牡丹芳容。不管了众山友的去留,不顾了管理人员的阻吓。一头钻进牡丹丛中,慌不择花地,频频摁下数码相机的快门,贪婪地摄下朵朵,绽放灿烂的牡丹花。我面对所摄到的,各品、各色、各形、各异的牡丹,无词相述、相叙;相誉、相赞。牡丹1990年被定为中国的国花。它以特有的富丽、华贵和丰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牡丹毕竟是国花,在上千年的历史沧桑中,它的“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倾倒了数不胜数的词仙诗圣。我只能从网上,荡下点先民的溢美词语,在重复中,让牡丹仙子添香增色。春 <wbr>寄 <wbr>牡 <wbr>丹 <wbr>辞

  我国关于牡丹的最早记载,见于东台县志:北宋吕夷简在东台西溪做盐官,曾手植枯枝牡丹一本,护以朱栏,不忍攀枝。既久,干高数丈,每春花开数百朵,海滨称为盛事。吕夷简为此写诗云:“异香浓艳压群花,何事栽培近海涯,开向东风应有恨,凭谁移入五侯家。”

  阅唐诗:白居易如是云:“牡丹芳, 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月中虚有桂,天上漫夸兰。夜濯金波满,朝倾玉露残”。

          刘禹锡诗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径尺千余朵,人间有此花。今朝见颜色,更不向诸家。” 韩琮用诗速写道:“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阴成始放红。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名移兰杜千年后,贵擅笙歌百醉中。如梦如仙忽零落,暮霞何处绿屏空。”

          诗仙李白,举酒对花仙牡丹誉云:“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春 <wbr>寄 <wbr>牡 <wbr>丹 <wbr>辞 览宋词:苏轼以词舒怀:“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荡飏茶烟。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有国艳带酒,天香染秧,为我留连。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尊前。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高会聊追短景,清商不暇余妍。十分春态,付于明年”。

          晁冲之赋词白描:寒食不多时,牡丹初卖。小院重帘燕飞碍。昨宵风雨,尚有一分春在。今朝犹自得,阳快。熟睡起来,宿酲微带,不惜罗襟揾  眉黛。日长梳洗,看看花影移改。笑拈双杏子,连枝戴。

          一首无名氏的满庭芳 《牡丹》,更贴切地象今天植物园的写照:梅子成阴,海棠初谢,小园才清明。百花扫地,红紫践为尘。别有烟红露绿,嫣然笑,管领东君。还知否,天香国色,独步殿馀春。轻盈。多态度,洛阳图画,韩令以营。想谪仙风韵,俪面词成。一捻深红尚透,谁信道、花亦通 

  上述诗词、辞赋,充分表露出:我们的民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爱花的民族,尤其钟爱牡丹。我们的祖先爱牡丹、种牡丹的历史几乎和他们生息繁衍、发展壮大的历史一样深厚悠久。总之,  牡丹:富贵,圆满、浓情;秋牡丹:生命、期待、淡淡的爱。从唐代起,就推崇其为“国色天香”,由于历代历朝人民的珍视和喜爱,实际上已经赋予牡丹以国花的地位。尽管朝代更迭,花王牡丹,统领群芳的崇高地位,从未动摇!牡丹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影响之深远,声望之显赫,地位之尊容,是其它花卉所不可企及的。春 <wbr>寄 <wbr>牡 <wbr>丹 <wbr>辞

  我国关于牡丹的传说甚多,流传最广、层次最高的,当属武则天与牡丹的传说:武则天做女帝后,某年冬天,至上苑饮酒赏雪,酒后在白绢上,狂草一首五言诗:“ 明朝游上苑, 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放,莫待晓风吹”。写罢,她命宫女在上苑焚烧,以令花神知晓从命。诏令焚烧以后,吓坏了百花仙子。待来日清晨,除牡丹花外,余花尽放。武则天见独有牡丹花抗旨,盛怒之下,令宫中,焚烧众牡丹为灰烬。并将宫外牡丹,尽数连根拔毁,贬出长安,遣放至洛阳邙山。此处山沟壑交错,偏僻凄凉,欲将牡丹绝种。谁知牡丹在洛阳邙山长势良好,世人纷纷到此观赏牡丹。未过多久,上天因武则天伤害了牡丹仙子,就让女皇建的大周朝灭亡。

  查资料:牡丹:学名:PaeoniaSuffruticosa;英文名:SubshrubbyPeony、TreePeony;别名:鹿韭、木芍药、花王、洛阳王、富贵花;科学分类:域:真核域;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虎耳草目;科:芍药科;属:芍药;种:牡丹。

  牡丹,原为陕、川、鲁、豫以及西藏、云南等一带山区的野生灌木,散生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坡和林缘。汉中是中国最早人工栽培牡丹的地方,为落叶亚灌木。多采用嫁接方法进行栽培,因为与芍药同属芍药属,又多选用芍药作为砧木.。其喜凉恶热,宜燥惧湿,可耐-30℃的低温,在年平均相对湿度45%左右的地区,可正常生长。喜光,亦稍耐阴。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壤土或砂壤土,忌粘重土壤或低温处栽植。花期4-5月。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始自南北朝时期,文献多有记载。刘赛客《嘉记录》说:“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牡丹既已入画,其作为观赏的对象已确切无疑。近代生物学先驱--达尔文,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写的《动植物在家养情况下的变异》中说,牡丹在中国已经栽培了一千四百年。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那就是公元五世纪,即南北朝初年。

 春 <wbr>寄 <wbr>牡 <wbr>丹 <wbr>辞 牡丹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间;花的颜色有白、黄、粉、红、紫红、紫、墨紫(黑)、雪青(粉蓝)、绿、复色十大色。牡丹由野生变家种后,因环境条件变化及人工不断地选育和栽培,除花色、花型、花期早晚有变异外,而且在株的形态、根的长短、粗细、叶的色泽、形状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异。牡丹花大色艳,品种繁多。有的品种花器齐全,萼片,雄蕊、雌蕊发育正常,如“似荷莲”、“凤丹白”等;但有的品种雄、雌蕊瓣化或退化,形成了多姿形美的花型,五彩缤纷的花朵。根据花瓣层次的多少,传统上将花分为:单瓣(层)类、重瓣(层)类、千瓣(层)类。在这三大类中,又视花朵的形态特征分为:葵花型、荷花型、玫瑰花型、半球型、皇冠型、绣球型六种花型。栽培品种从单瓣花逐步演化成复瓣、重瓣乃至台阁型。如青山贯雪、粉娥娇;荷花型:如露珠粉、似荷莲;菊花型:如越粉、大胡红;金环型:如姚黄、月娥娇;绣球型:如葛巾紫等,只有少数品种有香气。

  北京自辽、建都于此,牡丹栽培日渐兴盛。明代的《北京考》上记载辽圣宗(公元982-1031)在统和12年(995年)三月去长春宫观赏牡丹。在明代,牡丹栽培极盛,“金殿内外尽植牡丹”。城外还有三大名园,盛植牡丹:梁家园、清华园和惠安园。春 <wbr>寄 <wbr>牡 <wbr>丹 <wbr>辞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结合产物,从古今中外牡丹发展的历史来看,的确如此: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今天,中国牡丹心逢盛世,沐浴春晖,盛况空前,在许多生产牡丹的地方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牡丹花会,弘扬牡丹文化。城中便会万人空巷,看花人摩肩接踵,笑语欢歌,万紫千红的花光,如醉如痴的人流,汇成欢乐的海洋。

  目前牡丹现在不仅是中国人民喜爱的花卉,而且已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珍爱。日本、法国、英国、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朝鲜、荷兰、擂、加拿大等二十多个国家均有牡丹栽培。其中以日、法、英、美等国的牡丹园艺品种和栽培数量为最多。

  缀文至此,借元朝大诗人—皮日休的:“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诗句,为本文的结束语吧。您想赏牡丹花吗?就到北京植物园。这里有我国牡丹花,最佳的品种,花冠国花之首。春 <wbr>寄 <wbr>牡 <wbr>丹 <wbr>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夏日欣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