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2025-06-01 18:14:23)
标签:

临沂

5日纪行

(四)探胜浮来山

杂谈

分类: 旅游感怀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
临沂5日纪行
(四)探胜浮来山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浮来山所在地山东省莒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莒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山东三大古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浮来山位于莒县城西约9公里,海拔298.9米,由飞来、浮来、佛来三峰鼎足而成,拱围相连,形似卧龙,独具清雅灵秀之神韵。在莒城登高西眺浮来,呈平地崛起之势,有水上浮来之感。
     浮来山为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是山东省第四个地质公园。浮来八景为:定林寺、银杏树、校经楼、怪石峪、清泉峡、仙书石、啁鸡岩、莒子墓等。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交通车路过福寿碑(网络图片)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稍停拍照未参观(福寿广场设有气象科技馆)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福禄寿喜四面碑(简称福寿碑)
高21米,为全面锥体,寓意东方福地四平八稳;
碑顶为福禄寿喜财雕塑,高8.8米,可旋转,寓意八方送福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路标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清泉峡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文心亭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文心亭(网络图片)
文心亭是为纪念《文心雕龙》成书1460周年所建,由郭沫若命名并题写,镌石立碑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怪石峪(网络图片)
位于浮来山清泉峡的东南侧,这里松槐成林,林间遍布奇岩怪石,千姿百态,为浮来山一大景观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清泉峡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仙书石(网络图片)
为一天然巨石,在浮来山定林寺南面的清泉峡下游。石上有天然石纹,构成的图案很象“清泉涧流“四字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啁鸡岩(翻拍网络图片)
位于飞来峰中腰。这块灰褐色的岩石,登上岩顶,便是山鸡曾经栖息的去处。夏日雨后,岩石上滴水不目,
发出有节奏的唤鸡声,山对外开放闻听四方云集,故名“啁鸡岩”,意思是会唤鸡的岩石。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救生泉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春到浮来



定林寺

     定林寺雄居于浮来峰下。始建于南北朝时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进院落,以“大雄宝殿”为主体,向前向后左右展开,东西两旁对称,依山势向后逐级升高,颇具北方古建筑风格。
     定林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刘勰晚年循迹之地,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大门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侧门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三教堂
是定林寺很独特之地,供奉着儒、释、道三家,各教信徒可以同堂礼拜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校经楼
刘勰校经楼位于定林寺的中院,门匾镌刻有郭沫若手书“校经楼”三字。
据《南史》记载,此楼为刘勰校经藏书之处,现辟为“刘勰生平陈列馆”,
陈列着《文心雕龙》的各种古代和当代研究文献及纪念文库。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文心雕龙》:《梁书·刘勰传》载“勰,字彦和,东莞莒人,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
刘勰生于465年,37岁便写出我国第一部文学评论专著《文心雕龙》,全书分10卷50篇,计3万7千余字,
概括了从先秦到晋宋千余年间的文学面貌,评论了200多个作家,总结了35种文体。
东阳车下博文名,燔发充归退院僧。
贝叶手编云外寺,莲花心印佛灯前。
高人遁世原无闷,才子谈经定上乘。
天为生公留福地,一声梵呗远山譍。
【注】刘勰拜倒沈约车下呈献《文心雕龙》,博得了能文的名声,晚年却焦发自誓致仕充当了退院僧。在山寺编校经书,禅心和佛灯一样寂定。超脱世俗之人避世隐居本来就心安自得而无忧闷,才子谈论经藏必定是上乘。老天为刘勰准备了定林寺这处宝地,礼佛的赞歌回应着远山的回声。
车阳:车阳是南朝梁尚书仆射、文学家沈约的字。据《梁书·刘勰传》,《文心雕龙》成书之后,刘勰乘沈约外出时,拜倒车下,呈上文稿。沈约阅后,感到深得文理。
生公:南朝梁高僧竺道生,这里喻指刘勰。
(yìng映):应答。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校经楼内,刘勰生平和年表分列肖像两侧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校经楼外,垂槐罩地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唐·银杏树

     天下银杏第一树,位于浮来山中定林寺前院中央,高26.7米、周粗15.7米、覆盖范围900平方米,8人伸展双臂方能合围。据专家考证,树龄4000余年,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堪称生物界中的“活化石”,被列为“中国最美名树”第一名。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此树进行专题研究并向全世界播放了其近影。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银杏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保护级别为濒危(EN)。
为了加强对天下银杏第一树的保护,莒县政府还成立专门的银杏树保护研究机构。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向全世界介绍了它,使之誉满全球。 
2024年6月19日,莒县浮来山银杏树“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授牌仪式举行,
莒县浮来山银杏树被认定为“树龄最长的圆铃银杏树”。 
当地又称其为“银杏之祖”、 “银杏王”等
(网络图片)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天下第一根
华人寻根馆内“天下第一根”——千里马、花果山、龙凤呈祥和龙凤戏珠4个根雕,
是由同一个8000多年檀香木树根雕刻而成为代表的50余件根雕艺术品。
树的上部分被达赖喇嘛雕刻成弥勒佛贡乾隆,现收藏于北京雍和宫。
与天下银杏第一树交相辉映 · 被列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此景未至(网络图片)

春暖花开庆生旅游临沂5日纪行(四)探胜浮来山
此景未至(网络图片)


结 语

千年古剎定林寺,
天下銀杏第一樹,
華人尋祖第一根,
劉勰遁跡校經樓,
福禄寿喜四面碑,
儒释道供三教堂,
国际双遗保护区,
鲁十魅力景点首。



附 录

    “一山一树一条根 ,一书一字一巢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是莒州独特的财富,也是对浮来山景点的高度概括。
     一山是指驰名中外的浮来山;
     一树是指四千多年的银杏树——被誉为天下银杏第一树;
     一条根是指华人寻根——华夏民族之根的根雕艺术品
     一书是指刘勰著《文心雕龙》——开文学评论之先河;
     一字是指图象文字——比甲骨文还早1500多年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大口尊,上面刻有“日月山”(今“旦”),是汉字意符象形的鼻祖;
     一巢人是指有巢氏(神农氏)——自远古为抵抗自然灾害架木筑巢的有巢氏、神农氏在这一带活动的记录,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都是这个巢穴的人。
     (转改自贤甥女微信)



     【注】
      文字(包括图注)节改自网络。图片摄于4月1日,其中部分系来自网络——2025年4月4日,5月31日又及。 



( 谢谢观览!待续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