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紫峰呼珠峰
紫峰呼珠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8,709
  • 关注人气:1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2022-11-03 10:58:26)
标签:

转载

分类: 佳作转载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蒲津渡的铁人、铁牛

  

蒲津渡

 

刚看到这张片子,可能会感到云里雾里,提出这是“神马东西”的疑问。答案,是系缆固桥的铁牛、铁人唐代浇铸的。到达现场,感到的是惊讶、震撼。一两句说不清,多费口舌也说不清爽。也只能点到为止,有兴趣细究的朋友得麻烦您自己找“度娘”了。

简而言之,如此壮观的铁牛、铁人、铁山,是蒲津渡桥的重要组成部分代替了旧地锚,起到了固定浮桥的作用。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专家们总结,四尊铁牛、铁人,历史之久,数目之多,工艺之精、份量之重,体积之大,铁质之坚,实用之值诸方面,与全国同类文物相比,都是空前的。这么多的“之”,在这短短的一篇博文中岂能道清子鼠寅卯。

试说几句,了解个大概。铁牛形态各异,膘肥体实,肌肉隆起,圆目似怒坐东向西,皆伏卧,各铸于长3.5米,宽2.3米,厚9.7厘米的铁板之上。

专家们还看出四头牛的所属,有牡性(雄)牛黄毛黑唇牛犍牛抠牛(犊)。对此更是雾里看花了。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四位铁人体魄健硕,都是如今推崇的“肌肉男”。据专家解读,四人来自四个民族,除了一位是汉族,其余三位分别是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毫无疑问,充分体现了唐朝各民族间的团结友好,中华民族一个大团结的家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蒲津渡,自古就是河间府通往西关中的交通要道,汉时为临晋渡,唐代改为蒲津渡,宋代又改为大庆关渡。

秦昭襄王五十年(前 257年),初作河桥查资料,应是“浮桥”。这是见诸文字记载的中国第一座军用浮桥至北宋时期,历经1000多年,该处多次架设浮桥,并统称“河桥”。

唐开元十二年(724),改木桩为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宋代加固修葺,金元时,浮桥始毁于战火,只剩下两岸的铁牛。后因黄河改道,渡口废弃,被淤泥埋没。 

1989年至1992年在相继发掘出土除了上述的唐代系缆固桥的铁牛、铁人四个,铁山两座外,还有铁墩四个,七星铁柱一组(七根),明代防护石堤约50米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记事碑一通以及宋、金、元、明渡口道路和建筑基址。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牛下有六根大铁柱,入地丈余,坚固异常,几百年不动、不摇这在嵌入地下的“博物馆”里一目了然。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有博友拍到一段浮桥的模型,可能思泉错过,漏拍了。

蒲津渡浮桥是一个有实际功能的工艺珍品,是技术和艺术有机结合的典型。据文献说,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的无价之宝。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斯飞坐标”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词条也选用了思泉拍的片子。还是那句,“斯飞坐标”为我导航,我为“斯飞坐标”供片子,双赢。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到黄河边,有一处竖碑蒲津渡口”。不知当年是否可以在这里船渡?问垂钓的年轻人,也说不出所以然。可能当年他们还没来到世上。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淤积后河床西移,登上鹳雀楼方能望见黄河。如今,河滩地也是良田。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蒲州古城遗址。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古老的蒲州古城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境西南约17公里处黄河东岸,古称蒲坂。从记载上看,早在部落联盟时期,蒲坂一带就是华夏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唐代和明代时期的蒲州城规模最大,是两个繁荣昌盛的时期。金元之争使蒲州遭到严重破坏,明代洪武年间加固城池,这时的蒲州城池最为完整、壮观和坚固,明嘉靖34年(1556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半夜时分,蒲州城尽毁于一场地震。明嘉靖35年,人们重建家园,重修城墙,以土筑。明隆庆元年(1567年)大石铺底,城墙内外用青砖叠砌,但蒲州城与昔日辉煌相比,已大为逊色。古蒲州城最后一次修建是在同治七年(1868年)。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因离黄河较近,蒲州古城从明朝开始,屡受黄河水威胁。民国时期亦然,1942年7月3日,水淹城北20多个村庄,城墙将水劈两股,绕城而流,城被围其中。这也是当时蒲州城号称是河中府得名的由来。1946年秋黄河又涨,河床已高出城池,第二年县城迁出蒲州,城内居民纷纷迁出。

今天的蒲州城只留下半截城墙、鼓楼和几处尚留城门模样的残垣断壁,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古蒲州昔日的辉煌。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鹳雀楼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唐代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让中国人从小记住了这座始建于北周时期元光元年(1222年)遭大火焚毁鹳雀楼如今的鹳雀楼是1997年12月重修,2002年10月1日,正式对游客开放

来到这里,不能不登楼,重温、领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

不是“国保打卡”的目标,上几张片子留纪。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诗因楼而名楼因诗而著楼上楼下楼内楼外逛了一圈。实际上,站在王之焕的铜像旁体验王之涣当昂扬向上的高远意境有难度。关键在于思泉的文学修养太差,缺乏形象思维的细胞。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尧王台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还有一处叫“尧王台”的风景区,不属于“国保打卡”范畴。离蒲州镇不远,还有一点时间,跑了一趟。

尧王台俗称九州疙瘩背依中条山,传说尧舜禹三大古帝实行禅让制的见证地,是中华之魂公天下”、古代和谐社会的见证地。尧王台史称尧峰尧山、凤凰山

尧王台是抗日革命根据地之一,著名的血战永济尧王台战役就发生在此地。

其遗址有尧、舜、禹三座祠庙,走了一半,还有一段山路,走不动了。遥拍一片,近景片子借用于度娘(上有水印)。除了景区内的大门,尧王亭也是新建的。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转载]【国保打卡】(晋70)蒲津渡与蒲州古城遗址(国8)、鹳雀楼及其他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有关文献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