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2013-12-21 19:14:19)
标签:

山东

怀旧

淄博

杂谈

分类: 旅游感怀

山东怀旧7日行(中)

淄博寻旧觅踪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淄博火车站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渐老,四十年后旧地好?!

       109日早上7:30乘大巴从临沂前往淄博,正式踏上寻旧觅踪的征程。

    淄博位于山东省中部,南靠临沂,北邻东营,西与济南、莱芜、泰安接壤,西北为滨州,东边是潍坊;人口400多万,车牌号“鲁C”,居济南、青岛之后为山东老三;现辖张店、淄川、博山、周村、临淄5个区,沂源、桓台、高青3个县;市委市府驻张店,上世纪50年代市中心则在博山。

    大巴途径新泰前,老潘特地请司乘人员把车开得慢一点,试图捕捉当年于此滞留时的蛛丝马迹;车过了莱钢,仍未见踪影,不无遗憾。

    高速公路继续从博山、淄川穿过,约11:00到淄博张店。

    抵达后,顺利入住行前于网上预定好的“锦江之星”。当务之急为解倒排行程的后顾之忧,午餐后首先购买11日淄博赴东营车票。火车站人工售票时限未到,就在电脑上闯一下,竟然买到了包括东营至济南的车票,喜出望外地解决了全程“行”的问题。随之也为此行增添了些许花絮:由于第一次上机操作,开始时疏忽了购票和乘车时间的更改,取得的前3张车票到检票时已过期成废票,好在经诠释后车站工作人员见我们不像投机刁蛮人士而没有追究且放了一码!此乃后话。

     ■ 临淄

    购票后即从张店东去,先后乘9路和20路公交车往返临淄——齐国故都。临淄为齐文化的发祥地,文物浩繁,有“地下博物馆”之称;在春秋战国时期至西汉前期,是世界东方最大的都市。“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是我们儿时背书时耳熟能详的词句。当年虽身居淄博,临淄近在咫尺,却从未去过(许因尚没开发、旅游业亦未兴起)。今番“打的”补课:一看齐国古都遗址,二探东周殉马坑。

    ●齐国历史博物馆

  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距市区中心5公里。齐国历史馆系古城堡式建筑,是全国十大异型博物馆之一、全国最佳陈列设计之一。共分15个展厅,展示文物精品300余件(套),采用传统的陈列手段,辅以电脑、灯光影视等现代高科技手法,展示了齐国800百年的辉煌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

 

    ●东周殉马坑

    位于临淄区齐都镇河崖头村西。墓及殉马属春秋晚期姜齐第25代国君齐景公之墓及殉葬品。全部殉马600多匹,规模之大,前所未见;世界一绝,与秦兵马俑相媲美。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东周殉马坑

 

 

     ■ 博山

    翌日,正式迈开此行主旨步伐。早上乘1路车从张店南下,直达博山,下车即换上主动迎找来的一位年纪较大司机的的士,与他谈好行走我们的怀旧之路。先直奔老潘工作过的“神头”电厂,顺路游览源于神头群泉有淄博母亲河之称的孝妇河。接着到“四十亩地”——当年淄博市委、市政府驻地,淄博一中、建材学校等单位以及上世纪50年代咱家居住多年的工厂宿舍区也聚集于此;过往的“家”实在没时间去找寻,亦恐难觅也。再路过曾经无数次登临过的德式建筑——博山火车站以及电机厂办公楼,最后来到西冶街——博山最繁华的街道。

 

   神头电厂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能白杨河发电厂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远眺能白杨河发电厂

 

      ●孝妇河畔

    博山是中国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因孝名传遍天下的颜文姜“忍辱负重、孝敬公婆”的故事代代相传被誉为“华夏孝乡”。孝妇河因她而得名。

     孝妇河畔原山国家森林公园下,我们停伫小憩,回首“神头”并仰望原山林海。曾记得,距家不远的凤凰山白石洞、玉皇宫等景点是儿时偶往嬉戏玩耍之处;大哥当年从部队返家探亲,还在白石洞口炫耀地给我们小弟妹演奏“梵婀玲”!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颜文姜后世尊称她为颜神奶奶,为她建立颜文姜祠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在孝妇河畔仰视原山国家森林公园

                   

 

    ●淄博一中

      是一所历史久远的老校,1924年建校时名为博山县私立颜山中学。1954-1958年在此就读初、高中4年半,时称博山一中、淄博一中

    别梦依稀一甲子,母校故地喜重游。进得大门,乐见操场主席台前旗杆竖立依然、现作校史陈列馆的原校长办公楼风韵依旧,其余校园焕然一新。在一雕塑下看到歌唱家吴雁泽题字,回想当年他比我低一个年级,曾同在音乐老师指挥下演唱《黄河大合唱》,妒羡天赋声带,领唱非他莫属。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淄博一中校史陈列馆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淄博一中校训、校史陈列馆全景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淄博一中校园雕塑

 

    ●山东建材学院分院

    上世纪50年代的淄博建筑材料工业学校,毗邻淄博一中。1958年,淄博工学院假址创建,高中毕业后考入该学院,为其首届大学生,入校即投入大炼钢铁洪流,一年后迁张店道庄新址。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学校大门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博山火车站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博山火车站

 

 

    ●电机厂办公楼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电机厂办公楼

 

  

    ●西冶街

    在上世纪50年代儿时的遥远记忆中,经常溜达的博山西冶街是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人来车往,热闹异常:北头有两个大工厂,一是山东电池厂,二是博山电机厂;南边有闻名遐迩的石家饭铺“石蛤蟆”水饺及聚乐村饭庄“四四席”;满街琳琅满目的“琉璃”,似乎家家户户都以此为业……

    如今旧貌换新颜,变为步行商业街。工厂搬迁了,“石蛤蟆”也不知去向……街道面目全非,毫无遐想景象。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博山西冶街,50年代要更沧桑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西冶街今貌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西冶街琉璃制品橱窗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 淄川·洪山

    博山行程匆匆,接近中午时的士续送我们至淄川区洪山镇。先入西山公园东侧淄矿集团(原淄博矿务局)大院兜了小半圈,即赴洪山技校,接着去洪山镇蒲家庄村——蒲松龄故居,然后乘公交车意外地恰好路过淄博四中,在淄城换3路车回张店。

   淄博四中

    1953年至1954年在此读初中二年级上学期,那时叫淄川中学。因家刚迁来,人生地不熟,家门口的省重点中学博山一中未予接纳,无可奈何才到距离博山约20公里的淄川上学。往事不堪回首。这半年,每逢周末、周日下午几乎都要迈动双腿,徒步奔波40多公里,往返于淄川学校和博山家庭之间颠簸不平的土石子路上,给13岁幼小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对于一个孩童尤其是当时缺衣少食的孩子来说,这不是马拉松,而胜似马拉松!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淄博四中校门

 

   洪山技校

    上世纪60年代的省煤炭局所辖山东省洪山煤矿技工学校,简称洪山技校,现为山东煤炭技术学院。1963年暑假,从大学毕业分配至山东省兖州煤矿机械制造厂筹建处见习2年后,调入该校,任教3年有余。1966年文革初期,先当“造反派”“红卫兵”兼“红旗”战斗队小报采编,“文攻武卫”派性武斗时溜之大吉做起了“逍遥派”,继而被清理出阶级队伍,下放煤矿井下劳动改造。如此跌宕的经历,文革过来人可谓不足为奇矣。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原洪山技校院内

 

 

    淄博矿务局

    是一个伤心之地。文革期间1970年前后,下放洪山煤矿3号井采掘、挖煤,因一次工作面冒顶事故,大石头打落矿灯帽再砸伤右脚——趾骨粉碎性骨折;虽未达等级残疾,却造成终身伤痛。还要感谢帽帽,大难不死、逃得一劫!后在医院、疗养院呆了约1年,复回3号井地面矿灯房工作,再到煤矿职工子弟学校先初一后高三班级教书,直至1973年12月12日调回。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淄矿集团位置图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淄矿集团大门

 

    蒲松龄故居

    今非昔比。这次所见与我们当年去过的故居及其柳泉、墓园大相径庭,经着力修葺、扩建,现已打造成以聊斋故事为主题的组群式的大型园林景区。唯有郭沫若题写的门匾和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依然熠熠生辉;并悉蒲松龄与清代文坛领袖王渔阳、赵执信被后人称为孝妇河畔三名人。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故居之一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郭沫若题写的对联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郭沫若题写的门匾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故居之二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沈雁冰书写的“柳泉”碑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蒲家莊村大门

 

     ■ 周村

    从博山、淄川返回张店下午3时许,时候尚早,马不停蹄,乘公交车往返周村。

    上世纪60年代初,曾由大学老师带队赴周村某缫丝厂几日,搞什么技术革新攻关。搜索记忆,好像是饿虎下山,不讲斯文,狼吞虎咽,吃饱至上,其它毫无印象了。

    当年偶去,也就只晓得周村是商业名镇,不知其丰富内涵:它因盛产丝绸产品是古“丝绸之路”源头之一,与佛山、景德镇、朱仙镇齐名,系无水路相通的全国4大旱码头之一,为电视剧《大染坊》《旱码头》故事的发生地和拍摄地……

    行程攻略包括由丝市街、大街、银子市街和芙蓉街等组成的号称“天下第一街”的“古商城”。故特地前往并在周村烧饼博物馆购得此行唯一的、值得纪念的物品,带回与淄博有过不解之缘的弟妹分享。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古商城街景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周村烧饼博物馆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 张店·南定

    10月11日上午行程继续。从张店兵分两路,老潘携老王去南定五公里,寻找当年在501厂热电厂工作过的场所和老友;我与老伴到张店与淄川两区交界处两头的南定镇481厂和罗村镇。相约午前回张店,在淄博市博物馆(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展览馆)会师。

    两路人马重逢后,先造访山东理工大学,再吃中餐“石蛤蟆”。这两者都是在乘车过程中又一意外发见的预想之地。9日傍晚,从周村回张店,曾专程赴前者从东向西穿越新校区,去马尚觅食晚餐未果;后者显然系博山乔迁而来。

    481厂

    上世纪60年代,父厂又自博山西冶街迁来南定瓦村,即现中船重工淄博火炬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其时,母已携弟妹返回,我在洪山工作期间不时来厂探父与三姐。如今,厂容厂貌大为改观,恍惚记得小河边一排排的宿舍平房仍有留存。在大楼传达室偶遇白发苍苍的三姐同事,略忆往事,唏嘘不已;可惜匆忙间未问及大名。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中船重工淄博火炬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工厂大门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小河边一排排的工厂平房宿舍

 

 

    ●罗村

    文革中下放的洪山煤矿3号井所在地——罗村乡洪五村。下车后按司乘人员所指方向走去,愈走愈远,看不到目标物;借问路边耕耘老妪——竟是一位矿难遗孀,经她指点,放眼望去,矿井早已荡然无存,脑海中的3号煤矿井架及其建、构筑物已成一片废墟。这就是带来终身伤痛的事发地啊 !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洪山煤矿3号井已成一片废墟

 

    ●山东理工大学

    位于张店道庄的老校区,上世纪60年代初毕业于此。那时从博山刚搬来,只有几幢四五层的楼房,围墙外就是道庄村舍、农田。现已完全没有旧时校园的模样,但一入眼的一幢装饰一新的大楼,似乎系记忆中当时最好的办公楼,问起恰从楼中走出的校长,果然这就是当年全校的唯一遗存!母校情结,终有寄托,稍得欣慰。

    在市区公交车上有意打听了道庄的方位。戏谑的“倒装”两字勾起当年大学读书生涯的回忆:寒窗、艰辛、无奈、苦乐……尤其是处于那三年举国灾害的时候,上到第三四节课时饥肠辘辘脑海中就已猜想中餐主食是地瓜干还是增量法窝窝头了!还有那被上海籍的赵老师指定扮演“阿拉是上海人”的男生小合唱《真是乐死人》!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山东理工大学新校区大门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山东理工大学西(老)校区大门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山东理工大学西(老)校区校园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山东理工大学西(老)校区、 原淄博工学院唯一遗存大楼

 

    ●“石蛤蟆”

      没想到告别3天寻旧觅踪之旅的午餐竟在落户张店的“石蛤蟆”博山饭庄。儿时一提到“石蛤蟆”水饺、豆腐箱不免馋涎欲滴,而此时此刻则大失所望。是它在卖“中华老字号”“百年老店”牌子,还是我们长大变老而口味刁滑、苛刻以求了?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博山孝妇河畔“石蛤蟆”石家饭铺旧影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张店“石蛤蟆”博山饭庄新貌

 

山东怀旧7日行(中):淄博寻旧觅踪

“石蛤蟆”新饭庄餐厅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略有改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