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是很多人心中的梦,不然那句什么岳呀山的话就不称其为名言了。好多年前去庐山的时候曾经与它失之交臂,几年前去翡翠谷又与它擦身而过,这次下了决心
去,就一定要把它看个够!!
在山上住了两晚,一晚在北海,一晚在玉屏楼,都是两处风景绝佳的观景处。也幸好我做了这样英明的决定,才让我们真正领略了黄山的美。
前一晚的一阵小雨让黄山从脚下开始就弥漫着一层雾气,天气预报说还会有小雨夹雪。上山的时候雨虽然停了,可空气中的湿度浓浓的,只在半山腰处见到了一片云海,已经让游客们欢呼一片了。乘坐缆车到达白鹅岭,所有的景致都在厚厚的雾幛中,能见度不超过100米呢。尽管如此,大家还是首先目睹了黄山松的奇绝——在完全没有土壤的山崖绝壁上,一棵棵或大或小的松树向着崖外凌空伸展,姿态挺拔遒劲,实在是奇!还有连理松和团结松,根株同生,到了主干上却赫然分成了两株和多株,一株被誉为爱情树,相守百年,成为爱情的绝佳代言,另一株则成为五十六个民族团结的中华象征,这既是自然的绝妙之作,也是人类智慧的灵光哦~~
站在始信峰上,虽然因了雾气而不能尽赏黄山最秀美的群峰,但登临绝壁之上的观景台听任着呼呼的风儿吹飘着发线,仍能感受黄山大气、磅礴之美。还有北海景区那株最著名的“梦笔生花”在薄雾中飘飘摇摇,真犹如梦境中的一支神笔,旁边的姜太公则怡然自得地在飘渺的仙海中垂钓,还有一匹惟妙惟肖的骆驼卧于不远处,这几样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在这一片自然中却显得那么和谐、意趣盎然~~~
西海大峡谷是我此行最向往的地方,据说那里是黄山最险峻、奇美的地方。在雾霭中谦虚,游人渐渐稀少了,山势也渐渐陡峭了,但眼前的景色却是越来越叹为观止了。左前方有一只悬于半空中的长靴倚着山岩倒挂着,被栩为“将军挂靴”。往前没两步,一根凌空而立的石柱上一双超大号的“绣花鞋”稳当当地放在上面,形象地称为“仙人晒鞋”,这一长一短两只鞋是不是意味着此去峡谷的路难行呢?通往峡谷入口处的道路是新修缮的,在山崖上搭建了一条两人宽的水泥栈道,另一边是凌空绝壁,走在这条道上,听着耳畔上升气流带来的呼呼声,就已经觉得双腿在颤,更不用说在一片苍茫的雾色中,站在护栏边俯瞰万丈深渊了。就这样哆哆嗦嗦往前行,又下了一段极为陡峭、狭窄的石阶,终于到达了西海大峡谷的入口处,没想到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境还是成为现实了——铁将军把门!临行之前上网查询得知这里被封了,但依然抱着一丝侥幸,因为没有冰雪,兴许可以成行,唉~~~只好折返了。盼望的雪花没有飘落下来,雾色却越来越浓,其余的景色已经只能全凭想象了。
来黄山,奇松、怪石、云海、日出都是要看的,因此每天的黄山气象预报都会告知第二天日出的概率。今天的预报是有30%的可能,眼看着小雨淅沥得越来越密,雾散了又来,越聚越浓,心里还是充满渴望。六点半我们就相约起床摸黑登上了狮子岩,那里已经聚集了一些何文明一样不甘心的人。寒风迎面而来,伴着松涛的呼呼声,天色依然是蒙蒙的灰,没有一丝希望,我们依然等待着,直到预报的时间过后才放弃。正要下山,看见那一拨人依然孜孜不倦地围在那里,我凑上去一看,哈哈,原来是发现了渐渐的松针上结上了晶莹
剔透的冰挂,而且全是在迎风的那一面,我赶紧也拿出相机对准它们。
雨虽然停了,但雾却依然浓重,从北海景区开始上行,往前山的路上能看到的只有身边的树。经过一片灌木,我赫然它的神奇,这一片干秃的树枝弯弯扭扭地上升,最终都朝着一个方向伸展,在雾色中更显出怪异鬼魅,莫不是哈利波特的场景被挪移到这里???
小小的惊讶后大家还是有些无聊,飞来石那么著名的景观近在咫尺却一片茫茫然不见其形,这可恼的大雾,让我生出感慨:不知黄山真面目,只因黄山下大雾,雾里黄山真迷惑,黄山回来
不看雾啊~~~
冬季来黄山没有看到雪也是一种遗憾,不过,越往上走,冰挂和雾凇却越来越多了,光秃秃的灌木干被一层晶莹的冰凌包裹得冰树银华似的闪烁着银色的光,洁白的雾凇凝结在松针上压得枝头颤颤的,这一景观在光明顶上简直到了极致——站在东海门,背靠着霜花素裹的一片银树,浓雾一片片地眼前飘过,虽然冻得瑟瑟发抖,但大家一阵欢呼,也算是弥补了些许遗憾吧。经过鳌鱼峰的时候,终于在灰蒙蒙的天空中看到了一轮白日,雾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大家似乎看到了希望。

啊——迎客松,终于看到了那棵象征着黄山标志、曾经无数次在画卷中出现的、再熟悉不过的名松,多少人仰慕它、喜爱它,看看那等待着与松合影的游客排着的长长队伍吧,仿佛不与它留影枉来此山了。我们暗自窃喜,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等清净的时候再来细细地品赏这棵老松!
在玉屏楼里闲聊休息了好一阵,大家又抱着一丝希望来到了玉屏峰,发现头顶厚厚的云雾后面似乎有一片隐隐的灰蓝。 此事的迎客松前已没有了游人,虽然雾气仍然在弥漫,大家还
是在这棵挺立了数百年的名松前尽情地拍照留影。不知不觉中突然发现右边的莲花峰居然若隐若现露出了山尖,继而玉屏峰的上空透出了湛蓝的一片,大家兴奋之极——天终于要放晴了。等待,等待,再等待。风速很快,吹着雾一片片、一丝丝地移动,左侧的天都峰也慢慢露出了峥嵘,还未看仔细,却一下子两座山峰又被全部罩上,就像魔术大师在逗弄着大家表演“大挪移”,一会儿出现、一会儿隐匿,大家则耐心地端着相机、举着手机捕捉最魔幻的瞬间。渐渐地,天空变得纯净透明,蓝的一塌糊涂,而先前作怪的那重重的雾气全部沉淀在山腰间变成了厚厚的云海,还在不甘心地翻滚着,有一缕缕地在我们的身边飘来散去。好
容易挤出来的太阳此时变成了一个橙黄色的圆球,在棉团上跳跃、滚动。如卧佛横于身后的玉屏峰和迎客松后的那面写着“风景如画”的山壁全部被涂上了金色,当然,迎客松也披上了一层金纱,更显得英姿挺拔。在已经极为清净的偌大片开阔地上,只有我们这一群和几个游客在为这壮丽的景色欢呼雀跃,也为我们的好运气而开心。太阳的颜色渐渐地淡下去了,云海的翻腾也更厉害了,最上面的一层象拔丝一
样飘忽出来,韧韧的、变换着方向和形状,。皓他们几个屏息静气地站在观景台上拍摄着壮观的日落,我却快速地向莲花峰的方向跑过去,这里向东,一离开太阳的金色罩衣,倏地感觉到阴冷,再走几步,手变得僵硬起来,但在这里看到的云海更清晰,它不那么厚重,却把群峰淹在怀中,加上背阴,淡淡的黑和灰、白组成了一幅流动的国画,那矮矮的山尖此起彼伏,争相露出涌动的海面。再回到皓的身边,天边已是一片橘色,没有了那颗圆圆的主题,色彩更加自然恬淡了……
明天日出的概率是70%,望着已经迫不及待爬出来的一轮白月,我们知道那一定
是百分之百。
裹上了最厚实的包装,带着能够记录影像的家伙,大家来到了观景台,那里已经候了不少人。我和孙索性爬上那光滑如脊的石背,相互提醒着安全,眼睛直盯盯地望着前方,泛着淡蓝颜色的厚厚云海如棉被静静地覆盖着群山,那么静谧、厚重,一定好温暖。
好一阵等待,大家开始骚动起来,透过天都峰和迎客松之间的夹角,远处的天边开始有一处泛出淡淡的橘色,慢慢地愈来愈浓,越晕越开,然后露出了一个橘色的小点点,清晰却柔和。渐渐地它浮了起来,颜色也越来越亮,但却不是一个圆形,在云影之中的那部分诡异的形状还微微地颤动着,仿佛一个溏心鸭蛋挣扎从壳中剥离出来。终于,它一下子跳了出来,圆的完美无缺,并且闪烁着刺眼的金光,直逼你的眼,让你不敢正视它。人们惊叹一声渐渐地散去了,好像久久的等待就是为了这一刻的光彩。我又把目光停留在了那棵老迎客松上,虽然已经被支架和钢丝支撑着,但在朝阳的映衬下,它的俊朗和伟岸依然逼人,难怪成为黄山标志,成为人们必然一睹的自然奇观。
有了这样美好的天气,大家一致响应了我的号召,重游黄山,从前山返回后山,将云开雾散后的五岳之首好好看个清。
也许是过了初五,山上的游客明显少了许多。再走到由“龟蛇二将”把手的百步云梯处,我可以变化着不同的角度、毫无打扰地来拍摄它的陡和险了。不过,要说真正最难走的还是鳌鱼峰下那个“桃花道”,仅一人宽的羊肠小道被扯得几乎垂直,窄窄的石阶只能容脚横着踩踏,游人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压抑得让人觉得头顶上就是一双脚。有一个来自成都的美女为了拍照爬上了几步,等回头往下一看,跌坐在台阶上,上也上不得,下也下不来,在我们的鼓励下,愣是用屁股代步,一级级地挪了下来。小道最上端的两面崖壁中间居然夹着一颗近似圆形的巨石,欲坠不坠,被誉为“抬头望绣球”。快走到“绣球”时,因为背阴,石阶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增加了攀登的难度,大家用手紧紧抓住石栏,手脚齐用力、小心翼翼地踩在皓他们几个用厚重的登山鞋踢出的浅窝上,终于等到了峰顶,看到了鳌鱼头。看来想走桃花运也是要付出艰辛地哟~~~
蓝天下的拇指峰、鳌鱼吃螺蛳依然形象生动,面目也更加清晰了,站在鳌鱼背上试试胆量的同时,依然可以放眼不远处的云海。再到光明顶时,所有的景致都在阳光下一目了然,清楚得一塌糊涂,甚至让人觉得空气透明的不可思议,透过半空中薄薄的那层云撕开的空洞,居然能看见黄山脚下的太平区一座座白色的建筑,犹如海市蜃楼。感觉美好的同时,我们又开始庆幸昨天在寒风中看到的美丽的雾凇,今天已经荡然无存,完全无法想象了。
飞来石此刻真是近在咫尺了
,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巨石脚下如蚁般的游人;猪八戒吃西瓜、仙人下棋、石猴望太平等等等等都已经完全揭去了面纱真真地立在眼前,应该说黄山此行已经完全没有遗憾了。但是,梦笔生花、姜太公钓鱼却因为少了前日的雾霭失去了灵气,大家又开始怀念那雾了,雾中的黄山更有神秘、灵动之美啊!
唉~~~我们这群贪得无厌的家伙,为了美丽的风景,永远不停步地追逐着~~~开心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