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罗汉寨的想法在春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可是一直没有成行,而这次和孙在QQ上两分钟就拍定了,于是,作为驾车手的我有了第一次真正行动上的自驾游。
走高速到上津真是快捷,原来三个多小时的山路只用一个多小时就到了,不过进上津古城这一段还在修建,一边高一边低,于我这个新手而言虽然增加了驾驶的难度但却是非常安全,不用考虑弯道会车了,大家笑说这是多么先进的乡村高速哦!从上津到店子镇一路是较好的公路,两旁山色的秋意也渐渐地愈来愈浓,惹得大家一阵阵地兴奋。店子镇不大,一条主干道也就不到1公里长。趁着大家休息午饭的时候,我上街和一个摩的攀谈,了解了到罗汉寨的情况,定下了4辆摩托送我们上山。午餐后,我们把车子停在了饭店老板家门口,背上重重的行囊乘着摩的向山里进发。
一路上行,道路很窄,而且全是碎石路,所以摩托开得也很小心,我全副武装:带着帽子,把领子拉的紧紧的,还罩上了一层面罩,样子有点像土匪,一路上的老乡都侧目而视。
到达一个村口,摩的说只能停在这里了,进去上山还有十多里只能徒步了。我们是驴,怕什么!进山的小路顺着一条溪流、踏着田埂而上,田里或是收割完的水稻,或是低垂着脑袋的高粱,还有迫不及待露出身子的萝卜,到处都是成熟的景象,山上那一簇簇的红叶更是让我们走走停停,四处顾盼。不知不觉走到了一户农舍前,一位大妈握着镰刀好像刚从地里回来,见到我们主动邀请去家里歇歇,我们也不客气,跟进了小院儿。大妈从屋里搬出几把椅子让给我们,自己也坐下来笑眯眯地看着我们。我对屋檐下吊着的几串柿子颇有兴趣,大妈见状赶紧告诉我那是涩的不能吃,起身进屋,一会儿捧了几个红柿子出来,“这个甜的,可以吃了”,我们赶紧接过来,嗯,凉凉的、软软的、甜甜的,真好吃!大妈说那些挂着的柿子是用来做柿饼的,要等晒干了,打了霜才能吃呢。
告别了热情的大妈,继续前行,发现不少农家屋檐下都挂着一串串的柿子,还有高粱和玉米,在午后阳光的映照下,闪着一层金光,特别好看,让人由衷感慨——“秋天真是个丰收的季节!”由于是在山谷里顺山势而成的小村庄,地不多、土也不肥,但看的出来,他们都很勤劳,也很善于利用那几分薄地,屋前不大的院子开辟了猪圈,小树林里散养着鸡,小溪流里还有些白鸭,场院上铺晒着收割回来的黄豆,有的还在拍粒儿呢。当我们友好地与他们招手时,都报以羞涩而淳朴的微笑。记忆最深的是最后一户农庄前有一位白胡子的大爷,远远地望着我们,看到我向他挥手,他犹豫地抬起手,摆了一下,脸却唰地一下红了,衬着白胡子真有些像圣诞爷爷呢,露出童真般地笑容,特别可爱!
渐渐地,山势越来越陡了,歇脚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那哗啦啦的小溪突然就没了声音,钻进了山腰。地上的落叶沙拉沙拉的发出声响,停下脚步,除了风,就是自己咚咚的心跳声。上山的小路很窄也很陡,呈之字形上升,连坐下来的地方都没有,两个背着重装备的男人只能走几步就原地喘气、擦汗。我的双腿也象灌了铅似的沉,好在有平时打球的基础,喘两口就恢复了,继续往上,就这样约摸半个小时,终于爬到一块较平坦的坡上,一片芦苇在风中摇曳,透过芦苇,一座笔架似的山峰突兀着,很是奇怪。顺着小道往山峰的方向前行,路边有一个搭起的小棚,下面是一眼1米直径的水泉,里面居然游着不少的小蝌蚪,旁边立着一块纸牌上面歪歪倒到地写着“白龙洞”,估计离罗汉寨不远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