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最毁孩子的10件蠢事

(2009-07-09 09:22:35)
标签:

教育

育儿

蠢事

言行

亲子之间

父母

家教

一棵草、土生野长,也有它的风采;要是落到不会种养的人手里,却要枯死。一个孩子要是降生到不懂教育的父母家里,就会生出麻烦,甚至是被毁掉前途的悲剧。所以,家长一定要学习,因为如果你是错的,你越努力,就会越糟!在此,我提取出一些“外行”父母毁孩子的17种典型表现,并无贬低之意,只希望能给家长朋友们提个醒。

http://family.freehostingguru.com/images/family26.gif

1..“我们是不行了,就看你了,孩子!”

“蠢事”类型:丧失自我型

“蠢事”分析:这样的父母在价值观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小志做事,大志做人”,一个人的机遇有好有坏,起点有高有低。但是,人的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及人的气节和志趣却不是由具体的人生境遇而决定的。哪怕身处清贫,社会地位不高,你也照样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一个有志气、有人格、有良知、有情趣的人。时运不济却心志过人的父母,往往可以培养出非凡的子女。

孩子是父母人生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把孩子的发展看作自己的唯一指望,是一种丧失自我的表现。这样的家长往往对自己得过且过,对孩子却患得患失、不断催逼,最后却只会落得吃力不讨好。

自我丧失感虽然是为人父母的自然心理,但它并不是健康的心理,应该加以克制。

类似言行:“孩子,我们全靠你了,你可要争气呀!”“你是我们全家人的希望”等。

 

2.“你看人家谁谁谁!”

“蠢事”类型:盲目攀比型

“蠢事”分析:或许这是家长们最常说的一句话了,而这恰恰是孩子们最讨厌的。这种比较对孩子价值观的确立是一种极大的干扰,对于孩子的自我评价系统也是一种破坏。这句话对孩子的危害主要在于: 它打破了孩子的心理平衡,不利于孩子内心的自我悦纳,容易让孩子失去自信心。而对于家长来说,经常说这种话就证明他们的眼睛总盯在别人的孩子身上,人家进步了就着急,人家落后了就松一口气。人家学钢琴,也让自己的孩子学钢琴;人家练书法,也让自己的孩子练书法, 丝毫不顾自家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兴趣和潜力,不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这种盲目的攀比不仅造成了精力、时间的浪费,也造成了亲子之间的抵触情绪,简直是有百弊而无一利。

类似言行:“你怎么就不如他呢?出息点好不好?”等。

 

3.“小祖宗,算妈妈求你还不行吗?”

“蠢事”类型:“卑躬屈膝”型

“蠢事”分析:这会给一些孩子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不能给孩子以合理的是非标准,也不能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以及自制的能力。以乞求来管孩子, 父母这种降低自己人格的言行还会让孩子看不起自己的父母,也不利于他良好的世界观的形成。

类似言行:“姑奶奶,算你照顾我不行吗?”“我求你了,争气点行不行?”等。

 

4.“我们又不是老师,又不是大学生。”

“蠢事”类型:妄自菲薄型

“蠢事”分析:其实,文化水平并不是教育效果的决定因素,许多高知家庭也出现过问题子女,甚至教育悲剧。家长如果认为自己不行、自己没有办法,自然就不会去想办法、动脑筋、长本事,结果在教育上就真的不行了。然后,还会为自己找台阶下,说:“我早就说过我们不行的嘛。”

类似言行:“人家的爹妈多厉害,哪像咱们”等。

5.“可我没时间管孩子呀,我不挣钱怎么过日子呀?”

“蠢事”类型:因小失大型

“蠢事”分析:事业、财富固然重要,然而,孩子关系到我们未来的幸福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更重要。这也是一种“事业”和“财富”,而且是更大的“事业”和“财富”。孩子的悲剧比经济上的拮据更加可怕,孩子的成功比物质的富有更让人心醉。 为了所谓的事业和财富而荒废对孩子的教育,显然是因小失大。

正如蒙台索利所说的,“没时间教育孩子就意味着没时间做人。”教育孩子不是上课,打个电话可以教育,传递一个眼神也可以教育,和孩子相处更是教育。 教育的效果不由时间的长短决定,关键要看家长用不用心教育、会不会教育。说自己没时间教育孩子的家长,就算是有了时间也教育不好孩子。

类似言行:“我不挣钱谁给孩子交学费呀?学费都交不了,还谈什么教育呀”,“我也想管孩子,可实在抽不出时间啊”等。

6.“宝宝,爸爸不听话,打他!”

“蠢事”类型:无聊游戏型

“蠢事”分析:经常见到一些父母拿孩子当“玩具”,为了好玩,开着这样那样的玩笑。要知道孩子小的时候是不辨是非的,什么行为得到鼓励和刺激,什么行为就会得到强化,父母不应该随意利用孩子进行玩笑。在这些无聊的游戏中,孩子会养成不良习惯,滋生不良的价值取向。对孩子的玩笑可不能随便开。

类似言行:“宝宝都会骂人了!好厉害!”“宝宝,你说是爸爸好,还是妈妈好?”等。

 

7.“进了前五名,妈妈给你买……”

“蠢事”类型:贿赂收买型

“蠢事”分析:物质奖励看似能增强孩子进取的动力,其实弊大于利。孩子学习不是为家长学的,如果他考糟了你惩罚他,考好了你奖励他,他就会误以为自己是在为父母而学, 这样一来,父母的行为就破坏了孩子内在的动机和责任心。假如这些物质奖励在孩子眼里不算什么,那么孩子将一下子失去动力。此外,这种教育形式,也滋生了孩子的功利心,破坏了亲子间应有的相互支持的和谐关系。

类似言行:“考了100分,爸爸带你去……”等。

 

8.“没原因,我说不行就不行!”

“蠢事”类型:暴君型

“蠢事”分析:教育既不能靠乞求,也不能靠专制。暴君型的教育方式,源于头脑中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 这不仅会导致亲子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更会破坏孩子的公正心,妨碍孩子民主意识、协商能力的发展,更有甚者,还可能会滋生孩子的暴力倾向,真可谓“害莫大焉”。

类似言行:“还敢顶嘴,反了你了!”“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屁股痒了是不是?”等。

 

9.“你爱怎样就怎样吧,谁管得了你呀!”

“蠢事”类型:赌气挖苦型

“蠢事”分析:一般父母这样说的时候,并非孩子完全不服管,可能只是旧错重犯而已,这样说一般会让孩子很委屈。这种方法前两次用还会因为孩子的愧疚而奏效,但是,用多了就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类似言行:“甭问我,谁管你呀!”“你怎么样跟我有什么关系”等。

 

10.“生下你真是造了八辈子孽,一点出息也不长!”

“蠢事”类型:无能抱怨型

“蠢事”分析:这种抱怨会让任何一个还没麻木的孩子产生极大的怨恨情绪,孩子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谁愿意让你生呀,我没出息,那你们的出息又在哪里呢?!要是生在别人家,我绝不会像现在这样!”不客气地说,父母说这种话是一种无能的表现,这样做往往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鄙视。更糟糕的是,这样做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在内心给自己贴上“蠢事”的消极标签。

类似言行:“废物!”“猪头!”“让你笨死!”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