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图书馆报》2017年11月17日:愿把更多的世界经典翻译成中文——访全译本无删减版,《走出非洲》译者王

(2017-11-20 18:00:52)
愿把更多的世界经典翻译成中文
——访全译本无删减版,央视《朗读者》张艾嘉朗读书目《走出非洲》译者,青年作家王旭
《图书馆报》2017年11月17日   文/魏锋
《图书馆报》2017年11月17日:愿把更多的世界经典翻译成中文——访全译本无删减版,《走出非洲》译者王

《图书馆报》2017年11月17日:愿把更多的世界经典翻译成中文——访全译本无删减版,《走出非洲》译者王

日前,丹麦著名作家凯伦·布里克森的经典小说代表作《走出非洲》全译本无删节版问世,该书由青年作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旭翻译,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凯伦·布里克森的作品确实影响了海明威等一大批作家,与安徒生齐名的丹麦“文学国宝”,获两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海明威认为她更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心是孤独的猎手》的作者麦卡勒斯很喜欢《走出非洲》,对凯伦·布里克森非常推崇;《蒂凡尼的早餐》的作者杜鲁门·卡波特认为《走出非洲》是“二十世纪最唯美的一本书”。《走出非洲》在国内也拥有众多读者。著名歌手、诗人周云蓬曾在微博上称赞道:这两天听丹麦女作家凯伦·布里克森的《走出非洲》,真是一篇好小说。在央视《朗读者》节目中,著名影星张艾嘉倾情朗诵《走出非洲》内容,反响热烈。《走出非洲》改编的同名电影,由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于1985年上映,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七项奥斯卡大奖,已成为影史经典。本书的编辑表示,该书为全新无删节版,译自权威底本,在追求译文准确的同时,尽量保留作者细腻的文风,期望能让中文读者更好地欣赏这本世界文学经典之作。
日前,笔者采访了凯伦·布里克森《走出非洲》全译本无删节版的的译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一名行政人员,青年作家王旭——听她讲述丹麦作家凯伦·布里克森在1937年发表的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的经典故事。

魏锋:王老师您好,《走出非洲》发表于1937年,是丹麦著名作家凯伦·布里克森的自传体小说。据悉,该书出版后,在东非和英语国家持续畅销,多次再版,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全世界流行,常年位居亚马逊北欧国家作品销售榜单第一名。据悉,你翻译的这部书是第一次无删节版出版,请你向读者介绍下这部书的主要内容?
王旭:谢谢,我特别高兴愿与读者分享这本书的故事,从第一次阅读《走出非洲》大概是在十五年前,书中有很多意蕴绵长、感人至深的故事深深感动了我。说起来也很神奇,我翻译的第一本书是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生活记录的作品《与自己对话》,翻译完这本书,对非洲有了莫名的向往,经常幻想着有朝一日能亲身到非洲大陆走一趟。没想到隔了几年后,又再次偶然遇到《走出非洲》这部经典作品。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翻译这本书的过程,每天早晨4点起床,晚上12点休息,每天都沉侵在小说中,也变成了我一次深度体验非洲大陆的旅程。今日想起,仍然有一丝流连忘返。
凯伦·布里克森《走出非洲》创作素材源自苦难的人生,她在1885年出生于丹麦伦斯特德一个贵族家庭,十岁时,政治家兼作家的父亲自杀身亡,死因众说纷纭。随后,她跟随母亲过上了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流浪生活。成年后,她与丈夫在东非肯尼亚经营咖啡园,一再失利受挫,她与远房表兄瑞典男爵布罗尔·冯·布里克森-芬内克的不幸婚姻,更是在其情感生涯中留下难以愈合的印记。正因为悲惨的童年、不幸的婚姻生活、失败的农场生意,虽然让她经历了很多磨难,却也给她提供了丰富创作素材,发表于1937年的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讲述的就是她1914年至1931年在非洲经营咖啡农场的故事。
凯伦·布里克森匠心独运,将众多的人、事、景、物融于一炉,字里行间流露着对非洲和非洲人民的真挚情感。小说记录了白人和土著居民的交往、土著居民生活的点点滴滴、作者经营农场的艰辛和她的爱情,缠绵悱恻。书中关于非洲大地自然风光的描写最是脍炙人口。该书出版后,在东非和英语国家持续畅销,多次再版,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全世界流行,常年位居亚马逊北欧国家作品销售榜单第一名。书中有很多意蕴绵长、感人至深的故事,例如书中的《鹦鹉》小故事,记录了英国贵族和中国妓女的爱情故事。

魏锋:是什么缘由让你走进凯伦·布里克森的文学世界?
王旭:在我记忆中,第一次看《走出非洲》,是在20岁的一个晚上。当时,最喜欢和一个要好的朋友最喜欢到学院里的影视放映室看各种精彩的电影。那个年纪的我们,除了对科幻、玄幻这种想象力超级丰富的影片感兴趣外,就只对爱情片感兴趣了。那当然,奥斯卡的经典爱情片《走出非洲》 就不例外了。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我们两个静静坐在那儿,时而惊奇,时而大笑地看完了整部电影。作为向往自由、纯真的年轻人,我们被影片里男爵夫人和丹尼斯之间的爱情所震撼。他们的爱情纯粹,带着浓浓的冒险色彩;他们互相理解,是对方的知音;他们都渴望彩虹色的生活,而不是简单的黑白色。但我们最喜欢的,还是夫人和丹尼斯一起坐在老式蛾式飞机里,俯瞰非洲大陆的那个情景。我还记得,当时的我们发的幼稚誓言:以后我们一定也要让男朋友带着我们,在非洲大陆上飞几圈!那时的我们没有意识到,其实这份爱情带着浓浓的悲剧色彩。也不知道,其实这是根据一本经典小说而改编的电影。电影本身只是截取了小说的一个片段,而小说的本身,则要比电影更要丰厚,更值得阅读和感受。
慢慢地通过影片和阅读,使我了解到了这位伟大的作家,她的作品也成了我阅读的必修课。

魏锋:当然,作为一部经典作品,在追求译文准确的同时,最主要的是翻译者能尽量保留作者细腻的文风,能让中文读者更好地欣赏这本世界文学经典之作,能具体谈一谈你在具体翻译中的心得?
王旭:提到翻译,必然会提到翻译的标准。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文学翻译标准,无论是汉唐佛经翻译的“质朴”和“文丽”,清末的“信达雅”,还是后来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茅盾的“意境说”,钱钟书的“化境论”,以及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其实都逃不脱原文和译文的约束。翻译,到底是对原文的转化,是原文的发声者。如果原文是一位发不出声的哑人,翻译则是他的发声器,要把他无法表达给译入语环境的内容完整不缺地转达出来。至于转达的效果,要在此基础上,不单单是要使译入语环境接受,更要达到译入语环境的“文学”水平,这才是成功。如果能达到译入语环境的普通“文学”水平之上,则无疑是对原文的一种发扬光大。抛去文化、政治因素的影响,单从客观角度讲,其实翻译的标准,“信达雅”三字足矣。
拿到这本书的原稿大概在六月天,开始大规模翻译,就到了炎热的夏日。现在依然清楚地记得,在半年的翻译时间里,自己抱着笔记本,在繁忙的工作和带娃生活中,每天坚持依然是5个600英文字的速度进行着。有的时候思路顺畅,键盘声音噼里啪啦,日记体的小故事,一个接一个,而且每个都不长,所以主题就在不断变化,思路也一直被打断,感觉好的时候一段600字的小说英文能一气呵成,变成自己还算比较满意的中文。有时候也会出现思路停滞,一句话要耗费一个小时时间,而且怎么组织都不满意。
作者虽是丹麦人,但写出来的语言是英语。整本小说,语言流畅优美,描景细腻如画,让人身临其境,描人则幽默而不失精美,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每个人物的独特性格和人格。翻译书中语句犹如爬一座风景秀丽的大山,结束一句,就似征服了一座山,心里有种酣畅淋漓的快感。更不用说在爬山的过程中,领略到的的山坡奇景----各种景物,各色的动物,各种性格迥异的人群。

魏锋:你了解到,许多人评价凯伦·布里克森这部自传小说《走出非洲》是一本女性意识觉醒的书,是一本代表女性自主独立自由的书,那你对这部书怎样评价?
王旭:小说的本身,其实更像一本散文集,讲述的是发生在非洲肯尼亚恩贡山附近的故事。我想,大概是因为这里面包含这许多的故事,才会被归为散文化小说吧。整本小说分为五个部份。前三部分讲述了草原上小羚羊露露的故事,讲到了非洲孩子、非洲酋长、非洲仆人,也讲到了来到非洲大陆游玩的伊斯兰教大阿訇,以及来非洲谋生的落魄白人。直到最后,才提到了电影中的爱人丹尼斯,而此时,全书已经过半。而且,在剩下的一半内容里,也只有很少的篇幅提到了丹尼斯。因此,此书显然并不是什么爱情小说。
在我反复阅读中,我总觉得并不是这样,这本书的内容,远不是这几个字可以概括的,它的内涵和意味应该更深远,更广泛才对。所以,本书的翻译没有为了节省成本削减原书内容,完整呈现作者笔下关于非洲和自己的精彩描写。

魏锋:海明威认为凯伦·布里克森更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她写出了《走出非洲》。对这本书和改编电影的的媒体赞誉更是不可计数,你翻译中还有那些体会或者感悟?
王旭:好的,谢谢!首先,我的感受是。在书的前半部分里,我们领略到了独特的非洲大陆氛围,感受到了非洲大陆上浓郁的咖啡园风情,了解到了种植咖啡背后的艰辛,似乎亲眼看到了土著们那充满非洲色彩的奇幻舞蹈,也听作者娓娓讲述了一起因为当地土著小孩玩耍枪支而引起的血案,看到了非洲土著人以他们独特的方法结束这场纠纷的整个过程,真切地体会到了非洲土著对牛、羊的珍视,对于他们而言,这些牲畜是他们的财产。以及非洲土著的婚嫁观念----那里的父亲们,急切地希望从出嫁的女儿身上换到数量可观的牛羊。
当然,主要是认识了那么多可爱的土著人,包括他们的酋长。卡曼坦,这个因为腿上脓疮被同族人鄙视的土著孩子,因为女主人公治好了脓疮,就死心塌地跟随她,为了她的忧而忧,为她打理各种事务。最终竟然成为了一名神医,一个天才的厨师。他最后做的菜竟然连王子都赞不绝口。
基纳恩朱大酋长是一个自带幽默感的土著。他那件华丽的裘皮斗篷,那辆猩红色的时髦汽车,以及喝掉整杯何种混合的酒而倒在地上的姿态,作者描述起来,都带着一种幽默,让人忍不住笑出来。这是一位善良、友好,坚守非洲传统的酋长。
还有来到非洲大陆谋生的老客努森和逃亡者伊曼纽尔森。前者流浪一生,常常空想自己能成就大事业,但最终客死他乡,除了女主人公,真的是无人问津。后者因为不知名的原因逃亡到非洲,在主人公的帮助下最终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后半部分包括两部分。一部分非常像是散文随笔,随便记述了女主人公在非洲遇到了一些事,一些人,一些感悟,一些感情,包括爱情。整体看起来,像是由一个个小故事串起来的故事项链,非常耐读,且意味深长。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定是“翼”这一片。在这篇小文中,丹尼斯带着“我”坐在老式的蛾式飞机里,俯瞰非洲大陆,俯瞰她的咖啡庄园,俯瞰脚下变成小点的野牛和火红的火烈鸟,感受着“自由的三维世界”——这一幕,无论谁看到,都应该会潸潸泪下。现代忙碌的人们啊,你们这些在“二维世界”中忙碌却不自知的小黑点呀!
最后一部分充满了死亡和离别的感伤。大酋长的死,丹尼斯的死,几乎把主人公眼里的非洲大陆变成了暗黑色彩。而最后,她终究变卖了农场,落寞地回到了丹麦的家乡。

魏锋:著名歌手,诗人周云蓬称赞说:听丹麦女作家凯伦·布里克森的《走出非洲》,真是一篇好小说。那些关于非洲上空飞行的描写,还有自由流淌的结构,我主观感觉影响了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狮子、瞪羚、以及唱歌的、跳舞的黑色的人,山峦袒露在下面,飞得快看见上帝了。真想去非洲。假如凯伦·布里克森在你眼前,你想对他说什么?
王旭:据我了解,凯伦·布里克森因为《走出非洲》出版后,在东非和英语国家持续畅销,多次再版,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全世界流行。获得两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被誉为与安徒生齐名的丹麦“文学国宝”,改编的同名电影,由著名影星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获七项奥斯卡大奖,已成为影史经典。《心是孤独的猎手》的作者麦卡勒斯很喜欢《走出非洲》,对凯伦·布里克森非常推崇。《蒂凡尼的早餐》 的作者杜鲁门·卡波特认为《走出非洲》是“二十世纪最唯美的一本书”,美国著名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对凯伦·布里克森极其欣赏。《走出非洲》是亚马逊北欧国家作品榜单销售第一名,东非游记类作品总榜第四名。央视《朗读者》节目,张艾嘉倾情朗诵本书内容……
我很幸运能把这部经典作品翻译成中文,推荐给更多的读者朋友。假如凯伦·布里克森在你眼前,我最想表达的是:凯伦,感谢您,感谢您带着我,在想象中的非洲世界上空飞翔了许久。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会沿着你的足迹,来到这片土地,来到它的上空,真切地飞翔一回。

魏锋:王老师,你长期从事与外文有关的工作,请您与读者分享下,如何去阅读英文原版书?
王旭:其实个人感觉读英美文学原著和读中文经典著作是一样的。首先必须要有兴趣,不要逼着自己去读。比如你压根不喜欢读名著,而是喜欢看娱乐八卦,那就不要去读小说,而要去读网站上的英文娱乐八卦。另外,在名著中也要有所选择。例如,你喜欢看侦探犯罪类型的,就读福尔摩斯或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书;如果你喜欢看科幻,就要读《隐形人》或《地心游记》之类的;如果你喜欢玄幻之类的,就读《魔戒》或哈利波特系列;如果对政治社会变革比较感兴趣,那就读乔治·奥威尔的《1984》或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等。其次,如果没有特定的兴趣,建议可以从简单的儿童文学开始,比如《纳尼亚传奇》或者《爱丽丝漫游仙境》之类的。再简单的就是各种英文绘本。此类书因为想象力丰富,语言简单,读起来会比较有成就感。
其实个人觉得,选书的话,总体上就是选那些对自己不难不易的书。那么怎么判断呢。拿起一本英文原著,读上7到8页,只要大致能看懂,意思能猜透,就可以啦。比如我记得《艺妓回忆录》这部电影上映后,我去看它的小说,读起来一觉得自己感兴趣,二是语言难度适中,读上几页之后,就沉浸进去了。阅读过程中基本很少查单词。
读英文原著最忌讳的就是遇词就查,这样的话,一是太难有成就感,二是感觉是在做词汇列表,没有什么阅读乐趣可言,自然就坚持不下去了。另外,如果对外文写作有兴趣的话,读书的过程中一定要记录好句子。在这方面,推荐购买一个kindle。这款电子阅读书不仅保护眼睛,重要的是特别适合阅读英文原著,因为它有一个功能叫内置生词,基本上把所有生词就直接给你标注起来,这样读起来就不需要查词。另外,上面也可以做笔记,画句子,最后通过电脑,把这些都导出来。
这些只是我的个人拙见,个体不同,阅读方法也不同,只要找到自己合适的阅读方法,相信都没有问题。

魏锋:给广大读者推荐一些你认为不错的外文经典名著?
王旭:这个问题我觉得好大。外文经典名著其实很多,各国都有不同的经典名著,具体还有看自己的兴趣选择。如果读译文版,尽量选一些口碑比较好的译文版,这样的话一是语言上会读起来比较舒服,二是不会影响对原著的理解。在这方面有个小建议,就是如果喜欢读某个作家的书的话,可以把这个作家所有的书都找来看一看。

魏锋:你同时作为一名青年作家,对于中国作家的图书,有没有对外翻译成外文的计划?
王旭:记得有一位专家曾经说过,作家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的写作者、发展历程的记录者,还是人类共同话题的创造者,我最终极的梦想就是为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外译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很希望能在英文语言能力大幅度提高之后,翻译一些中国当代的文学作品,包括经典的和通俗的,比如贾平凹老师的作品,比如金庸老师的作品等等。因此,在中英文写作上,我也一直都在努力。
谢谢王老师,我们的采访结束,期待着您早日能把中国优秀的经典文学也翻译到世界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