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王献花奉老子(10字俗语)
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
作者:张松林
评析:孙胜利
张松林老师是一位十分受人敬重的老谜家,生于1937年的他,以86岁之高龄仍然立足于山西长治,活跃在中华谜坛,为灯谜事业辛勤耕耘着。
近日,读到其一则谜作“常山王献花奉老子(10字俗语)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颇觉有趣,今不揣浅陋,愿以简略之赏析与同好分享。
首先,趣在谜题蕴含的人和事。谜属会意体。在理解谜作的绾合机制前,要先弄清谜面涉及的人和事:人有两位,即“常山王”和“老子”,“常山王”是秦国丞相纵横家张仪的曾孙、汉代开国元勋张耳,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诸侯时,被立为常山王;“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李耳,著有《道德经》,被后世尊称为老子。事有一件,即献花,常山王生活在战国末期,约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02年,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常山王晚于老子300年左右,基于对老子的敬仰,谜作者“让”常山王向老子(塑像、牌位、墓冢等)献花供奉亦在情理之中,不失为一桩趣事、趣谈。
其次,趣在别解扣合的字和词。在具体扣合上,主要用借代法别解会意扣合。谜面说的是“常山王(张耳)献花(朵)(供)奉老子(李耳)”,谜底“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本为俗语,也有说“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不论是哪种说法,都既风趣,又夸张地把那种“心不在焉”的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前半句“一个耳”代指“张耳”,与“常山王”扣合,“朵”即花朵,“进”取“奉上,呈上”之义,表现谜面“献、奉”的动作;后半句“一个耳”代指“李耳”与“老子”扣合,“朵”亦即花朵,“出”取“ 出现,显露”之义,体现谜面“献、奉”的结果。正是因为“张耳将花朵进献”,才有“李耳(的塑像或牌位、墓冢等处)有花朵出现”,进而与谜面扣合情顺理通。另外,谜底两次出现的“一个耳”,虽然字面相同,却别指完全不同的两位历史人物,再加上“朵、进、出”逐字别解,使谜底撇开本义来呼应谜面,可谓别解精致、会意传神,为谜平添许多机趣、理趣。
【注:此文2023年8月发表于张松林老师谜集《仙凤斋灯谜录(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