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飞扬的激情迸发--王平久的奥运故事

(2009-05-08 23:45:20)
标签:

激情回荡

奥运

王平久

杂谈

分类: 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闻

让飞扬的激情迸发--王平久的奥运故事

2008年8月7日 火炬手王平久手持火炬传递

北京奥运圣火在北京市传递 (新华社记者戚恒摄)

 

    让飞扬的激情迸发

                ——王平久的奥运故事

 

    8月7日上午,奥运火炬传递展开“京郊之旅”。年轻的火炬手王平久完成了他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旅程。他说:“奥运构筑了我的梦想,所以这段距离我要‘吝啬’地奔跑……”

    过去4年多,投身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的工作,王平久与其他工作人员一样,亲历了实现梦想的艰辛。但也正源于此,他的奥运人生才分外精彩。

    既是组织者,也是奉献者。至今不善演唱的王平久,曾参与《we are ready》《北京欢迎你》等脍炙人口的奥运歌曲征集和推广。作为词作者,他更是参与了奥运歌曲的创作。在那些飞扬的文字里,人们不难感受到,激情因奥运迸发。

 

    《英雄》:失败的英雄不多

    背景:“我的祖国把我从7000英里远的地方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要让我完成比赛。”这是坦桑尼亚男子马拉松运动员约翰·斯蒂芬·阿赫瓦里,在奥运史上留下的名言。

    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阿赫瓦里在参加男子马拉松比赛时受伤,却以惊人的毅力,带着血染的绷带,完成了比赛。他是竞技场上的失败者,却是体现人类不屈意志和奥林匹克精神的英雄。

    故事:2007年12月29日下午,王平久作为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奥运会文化活动处处长,在北京首都机场迎来了年已7旬的阿赫瓦里。

    阿赫瓦里是因为一首名为《英雄》的奥运歌曲来到中国的,这首歌的词作者正是王平久。

    “阿赫瓦里的故事我早就听说过。但当我有一次在飞机上看到一段纪录片时,仍然被夜幕映衬下,一瘸一拐跑进体育场的阿赫瓦里所震撼,”王平久说。

    阿赫瓦里的形象在王平久脑海里长时间不能散去。2007年10月,一首以阿赫瓦里事迹为原型的奥运歌曲《英雄》诞生了。王平久在歌中这样写道:失败的英雄不多,终点是永恒选择。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古往今来,因为失败而名垂青史的英雄,与那些取得胜利的英雄相比,的确为数不多。但就是这样的英雄,往往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光辉,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当《英雄》传唱之际,王平久和他的团队又萌发了寻找英雄,弘扬奥运精神的想法。在中坦两国各界人士大力支持下,阿赫瓦里终于来到中国,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倒计时300天的纪念活动。在鸟巢前,他写下“祝北京奥运会好运”的祝福。

    王平久说:“阿赫瓦里的祝福是期待也是激励。再过一天,盛大的北京奥运会就将开幕,奥林匹克精神必将发出绚丽夺目的色彩。”

 

    《站起来》:起点写着我的未来

    背景:“我此次出席奥运会,系受全国同胞之嘱托,我深知责任之重大,当尽我所能,在大会中努力奋斗。”这是76年前的夏天,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刘长春辞别祖国时留下的誓言。

    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第一次出现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刘长春在上海出征之际,曾举行庄重的授旗仪式,尽管旗帜之后,仅有他一人。黄浦江畔,一条横幅上写着“今日送君出征,来日恭候佳音”。

    这是迟到的佳音。还是在洛杉矶,半个多世纪后,许海峰勇夺首金,重返奥运竞技场,中国一鸣惊人。刘长春没能看到这一激动人心的场景,他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一年,安然去世。

    故事:当音乐人舒楠开始为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创作主题歌曲时,并不顺利。舒楠回忆说,“今年初正在闹雪灾,当时写得很痛苦。”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是为纪念刘长春而拍摄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题写了英文片名。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王平久也时刻关心着歌曲的创作。

    曾经当过兵,也做过记者的王平久,是在2000年参加一次名为“申奥有我”活动时与奥林匹克结缘的。2004年初承担起北京奥组委有关文化活动的工作后,对这项世界性运动更有了深刻理解。

    这种理解,拉近了王平久和舒楠的距离。舒楠说:“我当时完成作曲后,告诉平久,这可能是唯一一首既可以作为奥运歌曲,也可以作为赈灾歌曲的歌。要有中国人的豪迈。”

    并非专业音乐人的王平久再次受到激励,在手机上写下了《站起来》的歌词:奔跑才有了期待,起点写着我的未来……

    “当时没想到歌词能被采用,”王平久这样说。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后期创作更不轻松。但是,当王平久听到成龙、王力宏、孙燕姿、韩红等歌手合作唱出这首歌时,他觉得这是在为奥运又献上了一份心力,“什么苦都是甜的”。

    在北京奥运会筹办最关键的时刻,汶川发生大地震。电视上惨烈的画面,使王平久在激动中写下《生死不离》。“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手拉着手,生死不离……”这首歌词经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在电视直播节目中播出后,打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

    “亲历奥运筹备工作,人文关怀给我影响最大。无论痛苦还是快乐,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承担。在任何时候都要挺立站起,这就是对生命的关爱,”王平久说。

 

    《中国看见》:流传在世界心里

    背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是今天我们在文化传承和交流中,经常听到一句话。充满哲理,又充满思辨。

    2003年,王平久曾参与组织策划“高空王子”阿迪力,在重庆奉节县兴隆镇天坑,成功实现离地662米无保护高空行走。这个纪录成为世界高空行走一个新的难以逾越的高度,引起海内外关注。

    也正是在这项活动中,王平久为博大精深的民间技艺所折服,生发出抢救民间文化强烈的责任感。参与奥运筹备,为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故事:奥运会不仅是竞技体育的赛场,也是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怎样让世界认识中国?怀着这一思考,北京奥组委等部门反复研究,提出了“中国故事”文化展示活动的创意。王平久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之一。

    自今年2月起,这项旨在“关注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活动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启动。王平久和他的同事们为此付出了不知多少心血,他曾几次因劳累过度晕倒在工作现场。

    就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北京的空竹、山东的风筝、云南普洱茶、西藏的唐卡艺术……充满生机、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荟萃“中国故事”展示区各个“祥云小屋”里。

    “流传在世界心里,中国看见自己。”这是王平久为“中国故事”展区创作的主题歌曲《中国看见》中的一句歌词。

    “文化的交流应当是平等的,是心与心的沟通。长城、故宫这些宏大的物质遗产固然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但却很难弥补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缺憾。”王平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甚至是观众亲身参与,感受文化的魅力。

    抖抖空竹、操耍几下皮影、跟着喊几声川江号子……在互动中体验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参与中发现悠久文明的精髓。中国故事就这样展现在人们眼前。

    “参与奥运文化活动改变了我许多,使我更加自信,用更为平和的心态接受各种文化。”王平久说,和谐的理念就是在交流中创新、在创新中融合得以体现。北京奥运会为他和所有参与奥运的人们提供了放飞理想的平台,他们也伴随着北京奥运会不断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