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核心城区要发展为“价值控制中心”

标签:
财经 |
分类: 安邦观点 |
京津冀一体化对北京市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使得北京市未来的发展处在一个全新的格局当中。坦率而言,这也使得北京市面向十三五的发展规划陷入一种困顿和迷茫——除了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这一普遍环境恶化之外,北京还要在京津冀一体化格局下做大量的非首都功能疏解。要知道,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核心任务就是缓解北京的城市病。这一计划的落地,一个很重要的结果是对北京发展产业加大了限制。
日前,北京市的非首都功能《北京市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版)》正式公布。该《目录》首次将城六区作为一个区域来实施统一禁限,城六区禁限产业比例达到79%。今后,全市禁止新迁入京外中央企业总部,城六区禁止新设立或新迁入市属行政事业单位以及行业协会等非紧密型行政辅助服务功能。同时,市属高校在疏解中,将优先迁往远郊区县。据了解,全市88家三级医院中,有67家集中在城六区,89所在京高校中有64所整体或部分集聚在城六区。
据介绍,《目录》(2014年版)制定时采用的是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这四类功能区的划分,而新版《目录》则首次将城六区作为一个区域来实施统一的禁限措施。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蒋力歌表示,“东西城以及朝海丰石四区的禁限措施更加严格了”,东城区、西城区禁限的小类占全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比例已经由《目录》(2014年版)的67%上升到79%,而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四区相应的比例由42%上升到79%,增加幅度为四类功能区中最大。
进行严格的产业限制,主要是因为城六区目前普遍存在着功能过多、人口聚集、交通拥堵等突出问题,是大城市病最为集中的区域。由于城六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北京全市的70%,常住人口占全市的59%,因此制定城六区产业禁止目录对北京市的影响将十分显著。
从目前形势看,北京的有关政策是在条块行政的基础上按“硬挤出”的路子走的。据安邦咨询(ANBOUND)首席研究员陈功估计,根据这个新产业目录,预估北京的经济增长将会下降到5%-6%左右。北京财政收入将会相当吃紧,无力进行城市更新,需要中央支持的项目将会增多。城市运营将会出现某种程度上的困难,而从北京溢出的产业并不一定会落地在刚刚发生严重爆炸事故的天津以及城市化水平落差较大的河北,企业选择南方城市如上海和深圳、广州、成都的可能性大增。一般来说,这种产业结构重构所需的时间,几乎可以肯定是在3年以上。而匆忙制定的产业政策,通常都会遗留诸多问题,要在执行过程中逐渐解决。所以,这个规定也有严格执行或是流于表面文章的两种可能性。
在上述限制下,北京市的核心城区未来将会如何发展呢?建设性地来看,我们认为,在限制目录下,北京市未来发展必须转换思路,不能再在过去的思路之下做规模增减的“加减法”,而必须要做与质量与结构调整相关的“乘除法”。我们的建议是,未来北京城市核心区的发展方向是做“价值控制中心”,即重点发展价值链高端的产业环节、吸引掌控资源配置的高价值的企业机构(如总部)、吸引高价值的要素(如资金)和高端人才。从全球城市的发展来看,世界级的城市核心区所发展的主导产业,大部分都具有“价值控制中心”的特点。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产业限制将对北京市城六区的发展形成限制,整体上抑制北京市经济的发展。在此约束下,北京市城市核心区的发展不应该再走“规模增减”的路子,而应该转向做“价值控制中心”的方向。(AH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