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功:对于中国证券市场的非技术观点

(2015-12-02 16:02:26)
标签:

财经

分类: 安邦观点

对于中国证券市场当然最常见的看法是技术框架下的观点,这样的技术框架是建立证券市场的生命周期以及大量人才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可靠、成熟、便于理解,但是否有效?那是另外的问题了。实事求是地讲,如果以涨跌和资金的衡量,现有技术框架几乎可以肯定的说,并不有效!市场的周期和起伏,尤其是所造成的致命投资失败,从过去到现在始终持续,证明了这些无数人在讲解、无数人在使用,并且诱发了无数金融数据系统的技术框架是存在理论缺陷的。

如果抛开这些“成熟的技术框架”来看现在的中国证券市场,我们可能存在另外一番理解,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现在证券市场大起大落的行情。

首先,2015年的证券市场行情是有现实经济基础的。2014年末,中国经济界的普遍共识是2015年的经济增长将会更差。除了少数经济学者以及安邦咨询(ANBOUND)之外,基本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因此,后来经济形势表明的确有可能好于2014年的时候,股市出现上涨趋势是正常的,这是恢复性的上涨。其次,中国存在规模庞大而惊人的大量社会游资,这是“4万亿”宏观经济刺激计划以及10年房地产和城市化高潮所积累下来的资本,我个人估计存在有30万亿的规模。这样规模的社会游资,走到哪里就会造成哪里的市场畸形,这是丝毫不奇怪的。第三,证券市场的投资条件遭遇政策的“潜刺激”。中国的城市化原本是鼓励房地产投资的,大量的资本被引导向房地产。此后宏观调控以及限购等房地产压抑政策,导致房地产已经无法继续成为有吸引力的投资标的,这种情况下,证券和股票自然被庞大的社会游资盯上。同时,由于城市化造成的价格总水平上涨,实际也的确造成了证券和股票的相对便宜和可投资。

所以,2015的中国股市,上涨是必然的。

当然,这并非是传统技术框架下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认识,这是智库学者基于信息跟踪的战略分析。问题是它是一种解读现在形势的逻辑,而且也的确解释得通,这就恐怕要高度重视了。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建议,首先,现今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干预是必须调整的,无论是按照精细化、还是什么其他的藉口,调整将有利于政策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稳定。主要原因在于,即便组织再强大的资金力量,也无法应对30万亿的潜在投资规模,而且这还没有考虑市场的杠杆规模。更要命的是,大规模资金介入,拉升股市,等于是刺激社会游资的更大规模进场,甚至吸引外部资本的介入,导致问题更为复杂化,这绝对不是明智的政策选择。

其次,估计波动的指数空间,底线在2000点左右,高限在5000点左右。这些指数的波动范围都考虑了一定程度的冗余度以及现有水平的杠杠。取其中值,大约是在3500点左右。所以,放开政策干预,市场指数如果在3500点至4000点左右都算正常。过分的政策干预,将会造成更为畸形的市场,甚至会成为无法割舍的政策大包袱。

第三,搁置或是回调部分金融改革。金融改革有成本、有时序、有路线图的要求。这个我过去讲过,如果我们更为科学地安排各项金融改革,改变不科学的“成熟一个批一个”的做法,则有助于政策层面和市场层面的理性重归。

我认为,现在的中国证券市场有一些小小的插曲,但总的来说,没有阴谋论,没有非法做空,有的只是社会游资的大规模进出。当市场达到4000-5000点以上的时候,社会游资自然会考虑获利退场。无论怎么政策干预,也挡不住社会游资获利了结离场的情绪。这种情况下,越干预,实际上使得离场的必要性越清楚。动用大量国有资本与之对抗,犹如与空气作战,胜利根本难以定义。

有些人认为,只要成功制造了“股市还会上涨”的预期,那么资本就不会撤出,这样的推定是幼稚的。因为进场资本根本不是专业的机构投资,而是社会游资。这种社会游资原本就是储蓄,可能用于互联网平台的高利贷,也可能用于房地产,无非是寻求赚一把就走的个人资本。股市上涨也要走,不涨更要走。除了断崖式下跌锁定的部分,其他肯定是要离场的。所以,市场干预政策的目标根本就不应该是拉升指数,而应是建立一种理性离场的气氛。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谁让我们当初营造了如此巨大规模的社会游资呢?今天只好承受这样的后果,而且我要警告的是,这样的后果还会蔓延,还会在其他市场以及可投资的领域造成其他的出人意料的疯狂。(ACG)

/UploadFiles/201512/20151202152853_84553.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