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北避免经济“沦陷”唯有进行大改革!

(2015-01-06 09:27:52)
标签:

安邦

老龄化

观念

改革

经济

分类: 安邦观点
      1945年以前,东北有长达14年被日本占领的“沦陷区”经历。在1949年之前和之后,东北曾有相当长时间在国内经济中处于领先地位,工业实力尤其发达,在中国一度有“老大哥”的地位。
  不过,东北目前却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前所未有的低迷时期。统计数据显示,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和辽宁2014年前三个季度GDP增速在中国31省市中位居最后五位,其6%的增速较全国水平落后1.4个百分点。更糟的是,10月东三省工业产出同比仅增长0.5%,远低于全国7.7%的平均水平。
  自国务院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来,十多年来国家给了东北不少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但十几年的振兴效果似乎并不大。东北不仅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没法相比,与相对落后的中部地区以及经济基础最差的西部地区相比,振兴东北的成效也相差甚远。不客气地说,东北已经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下滑势头最糟的地区。整体来看,东北地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国有经济比重高,民营经济比重低。历史上,东北的产业以重工业居多、企业以国有大企业居多,国有经济成为传统强势经济。2000年代初,东北国有企业占到了经济总量的2/3以上,目前虽然已降至50%左右,但仍高于全国30%的平均水平。近年国有企业虽然有所改革,但老国企的包袱在东北地区仍然严重,进一步改革十分困难。
  二是经济结构高度依赖投资和制造业,近十多年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现在受房地产放缓的影响显著。在东北,许多国企和私企都涌入采矿业、重型设备和房地产行业。在国内制造业比重不断降低时,东北的产业结构变化却与全国相反而行,制造业占比由2010年代初的47%升至2013年的50%,而服务业的贡献则下降。更惊人的是,2013年投资占到东北GDP的65%,几乎较十年前翻番,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
  三是计划经济思维根深蒂固,市场经济意识差。计划经济思维与旧体制和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有关。在1990年代末发生企业大规模破产后,东北一些城市官员认为他们需要中央资金发展更多的国有企业。辽宁社科院的梁启东认为,东北是全球苏联式经济的最佳“典范”,因为其中央计划思维持续了如此之久,只到现在,“很多人仍不理解或不相信市场的作用。”
  四是东北老龄化严重,人口净流出严重。东北的老龄化超出全国水平。有统计称,东北一对夫妇平均生育不到一个孩子,较全国水平低三分之一。除了快速老龄化,更严重的是东北地区人口也在外流。据有关研究称,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估算,东北每年净流出200万劳动人口。从国内人口流动特点看,流出人口中应该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年轻人。人口流失对东北的发展将形成长期致命因素。
  五是官僚主义严重,民众思想观念守旧。据了解,中央政府对于东北地区的形势感到担忧,2014年7月,中央曾派出人员前往东北调研,据称调研结论之一就是:东北官僚主义严重,数据造假猖獗。从近两年国内反腐败所揭示的情况看,东北地区的官场作用与其他地区相比也不惶多让。整体来看,东北已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锈带”!
  记得十多年前,中央刚提出“振兴东北”时,安邦就曾分析过,东北的问题不在硬件而在软件,在于人的思想观念、市场制度建设、政府服务等方面。现在看来,东北发展的问题应验了安邦当初的担忧。十多年振兴东北虽然有成效,却未能真正改变东北在中国区域经济中的下滑势头,的确令人感慨,东北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反而有成为新的“沦陷区”的危险。
  要解决东北地区复杂而沉重的系统问题,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长期来看,解决的办法还是要靠大刀阔斧的改革,尤其是市场化的改革。沈阳机床董事长关锡友称,新改革的主题是“放手”,政府必须放松对经济的控制,迫使企业自身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从过去几年的情况显示,在中国老工业中心,很难做到真正“放手”。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东北地区在经济上有重回“沦陷区”的危险。要改变这一切,东北必须要有一番大改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