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安邦非洲文化能源援建财经 |
分类: 安邦观点 |
迄今为止,中国为非洲已经援建了1000多个成套项目,没有附加过任何政治条件。中国投入巨额资源帮非洲提升公共基础建设——道路、桥梁、电站、体育场等,但在基础设施改善之后,后端消费市场的开发好处大多为发达国家所占,而干了脏活累活的中国居然还背负了骂名。其中所反映的问题值得中国反思。
安邦此前曾披露布鲁金斯学会等一些国际智库学者的看法:中国对非洲没有真正的战略,因而没能在一个全面的国家议程下协调众多的中非合作目标。而据保守估计,至少100万中国人在非洲经营。在非投资的2000多家中国企业中,中小或民营企业占70%以上。这些缺乏国家战略保护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无疑将遭遇更多的风险。实际上,在5月初李克强总理访问非盟提出的“461”合作框架,还将进一步促进中国资本和人员走向非洲,安邦此前提出的建立服务于政府和企业决策的预警系统,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一是要在埋头为非洲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还须积极推进中非民间文化交流、人才培养和中国国家形象建设,以消除中国被抹黑为新殖民主义的负面影响。正是过去的负面形象,导致截至2013年6月非洲针对华人的袭击事件频生,遍及加纳、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苏丹、埃塞俄比亚等东非、西非和北非国家。在非洲热播的《媳妇的美好时代》此类拉近中非民间好感的影视作品,就是改变中国形象的很好方式。
二是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开发的同时,还须积极利用中国的过剩产能推动非洲工业的发展,但要在这个过程中关心劳动福利和环境保护。正如安邦此前所指出,非洲应当成为东盟之后的中国产业转移方向,这不仅源于非洲相对廉价和数量迅速膨胀的劳动力资源,还在于由此形成的潜在的庞大市场。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撒哈拉以南非洲一半人口不到25岁,每年都有500万新增15岁以上人口,在未来十年中,只有1/4的非洲年轻人能找到固定的有薪工作。
三是要在双边合作的同时积极扩大多边合作。目前,安哥拉、南非、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共和国和赤道几内亚五国占撒哈拉以南非洲对中国出口的75%左右,下一阶段,中国还须积极扩大与更多国家的经济合作。与此同时,中国还需在中非合作论坛的基础上积极加强与非盟,非洲开发银行和五大非洲经济共同体的合作,通过多边机制稳定双边合作。
四是要积极利用金融资源扩大与非洲国家的合作,为非洲国家提供工业资本,就地利用非洲资源,在增加非洲工业附加值的同时重组中国的全球产业链。实际上,2003年至2012年的10年间,金砖国家对非投资中仅有25%投向初级产业,而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占43%和32%,中国过于偏重低回报的基础设施投资应当予以调整。如此才能切实提高中国进出口银行到2025年前向非洲提供1万亿美元融资计划的效益。而只有将非洲工业更多地整合进中国企业的全球产业链,作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的中国,才有可能更好地防范未来与非洲的贸易摩擦,并将中非贸易在2013年2100亿美元的基础上提高到2020年4000亿美元的水平。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国埋头为非洲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应积极改善增进民间文化交流改善国家形象,并积极整合产业和金融资本向非洲组织产业转移,推进非洲工业建设并将其更多地整合进中国的全球产业链,中非合作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