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安邦农村农业金融转型财经 |
分类: 安邦观点 |
安邦(ANBOUND)研究人员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研究中国农民的组织化问题,强调建立多元化的农业协作组织对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实际上,我们是在强调,中国的农村发展应该在新的机制下再度走向规模化与合作化,这样才能超越“分田到户”的小农经济,在新的高度找到新的发展模式。
推动中国农村发展走向规模化与合作化,需要很多的支撑条件,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是金融服务。我们在基层的调研显示,近年中国农村发展中的规模化与合作化,已经有很多创新的实践。但与此不匹配的是,基层的金融服务严重跟不上农村发展的需求,融资难、贷款难已成为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突出问题。
某省的一位种粮大户承包了700多亩地,每年麦收前要把下一年的土地流转费用结清,一亩地600多元,加起来就是40多万元。春耕备耕时,集中购买农资的资金缺口也有四五十万元,周转不过来只能跟亲戚朋友借,利息比银行的高出一倍。其他的像购买农机、添置粮食烘干设备等都需要大笔资金。这位大户一语道破了金融服务缺失的实质:“我也不想再借高息的钱,可是没有钱,想搞规模经营,门儿都没有!”
这种现象在国内具有普遍性。中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要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必须从分散的小农生产向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转型。近年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兴起,成为最有活力、最具发展前景的力量。但无论是在固定资产投入,还是流动资金需求,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金融资本也更加依赖。
安邦(ANBOUND)研究人员在江苏某镇调研时发现,该镇在发展特色水蜜桃产业时,如何解决金融服务需求就是个大难题。在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不变的情况下,该镇农业协作组织与某银行合作创新出“土地信托”,试图解决以合作社方式发展水蜜桃产业面临的金融资源匮乏。目前相关的金融创新还在进行之中。在我们看来,在中国农村金融资源欠缺、金融服务缺乏的情况下,类似的以市场化为基础的金融创新服务,应该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和鼓励。
实际上,中国的决策层已经意识到了农村金融缺失的负面影响。从总体上看,中国农村长期处于金融服务链的末端,农村金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改革决定,已将“发展普惠金融”列为改革任务之一。在中国央行研究局的相关报告中,更是直接把普惠金融与面向“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划上了等号。要强调的是,中国农村和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型是关系到能否解决“三农”问题的大事,在此过程中,不能因为金融服务的缺失而拖累农村发展转型的步伐。
在解决了观念问题之后,如何提供适宜农村发展的金融服务就成为现实问题。在我们看来,首先要放开面向农村金融服务的市场准入,允许各类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各自发挥比较优势,构建多元化的有竞争力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其次,对于涉农普惠金融业务,国家应该实行倾斜政策,改善配套政策环境,如税收优惠、特别的存款准备金率、特别的利率政策等,此外,政府还可以提供担保增信服务等。第三,在农村集体土地的资产化改革方面应该加大力度,允许土地资产进入市场,为农村金融提供强有力的资产基础。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农村发展转型对中国是件大事,而农村金融服务缺失是其中的一块关键短板,国内政策部门应该以此为突破口,不能让农村发展转型绊倒在金融服务缺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