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光大乌龙事件应该反思什么?

(2013-08-19 09:29:40)
标签:

光大

安邦

股市

证券

监管

分类: 安邦观点
2013年8月16日,这个本来普通的日子注定会载入中国证券市场的史册。由于光大证券投资部门的“乌龙”事件,导致中国股市出现大幅动荡,给投资者带来巨额损失。

坊间传闻的交易层面的原因是:8月16日上午11点多,光大证券做量化投资的部门拟购买3000万股50ETF,每份约1.64元,但错下单为3000万手,交易金额瞬间放大了100倍,金额约50亿元。此错误引发ETF基金自动购买成分蓝筹股以及其他程序化交易的资金迅速跟进场,银行石油石化等大蓝筹瞬时涨停,上证指数瞬间大涨5%。据不完全统计,16日上午,期指空头一共爆仓66.28亿,是有股指期货以来最大一次爆仓。

不过,据光大证券和中国证监会今天(8月18日)公布的初步调查结果:光大证券自营的策略交易系统包含订单生成系统和订单执行系统两个部分,存在程序调用错误、额度控制失效等设计缺陷,并被连锁触发,导致生成巨量市价委托订单,直接发送至上交所,累计申报买入234亿元,实际成交72.7亿元。同日,光大证券将18.5亿元股票转化为ETF卖出,并卖空7130手股指期货合约(注:这也是光大证券自己的解释)。光大证券总裁徐浩明在今天傍晚的新闻发布会上也称,在11:02分下单之后在150秒内未得到回报反馈,就重复下单,导致大量产生,这是系统逻辑判断错误所致。

中国证监会发言人称,在核查中尚未发现人为操作差错,但光大证券该项业务内部控制存在明显缺陷,信息系统管理问题较多。上海证监局已决定先行采取行政监管措施,暂停相关业务,责成公司整改,进行内部责任追究。同时,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光大证券正式立案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作出严肃处理,及时向社会公布。

从中国证监会的表态来看,光大证券的错误似乎被归咎为系统问题,而不存在人为错误。虽然事件还在调查之中,但如果事件原因只是系统问题,而不从人的管理方面和风险控制方面来找原因,似乎不利于真正解决问题。

光大事件给本来在虚弱市况下煎熬的中国股市,又给了一记痛击。但这次看似偶然的事件,应该引起决策者和监管部门高度重视,中国股市是否遗留一些系统问题没有解决?这会不会导致未来继续出现系统性风险?都值得好好反思。

综合市场人士的分析,光大事件有诸多疑问值得思考和追问:

第一,光大证券的交易行为将如何定性?是否应遭到惩处?若不加惩处,未来如果有投资机构恶意效法,并同时通过隐蔽关联方在期市做空等方式牟利,此类操纵市场的违规行为如何监管?

第二,在此事件中,券商的风险控制机制显然失灵,而整个交易所层面的风险控制也未能及时发挥作用,在本事件之后,监管部门会不会对券商、基金等投资机构的衍生品投资、量化投资、高频交易、自营业务、合规部门等各环节掀起一波“风险控制”的整顿?是否会对某些创新业务进行限制?

第三,目前机构可通过各种工具进行实质T+0交易,而个人投资者则难以做到。在光大事件中,两者交易能力的差距充分暴露了机构对个人投资者的强势套利行为,这会否引发监管部门加速改革交易制度?

第四,量化交易系统、高频交易系统在国内各大金融机构中已普遍应用。光大事件显示,一个量化系统的超常交易指令将在极短的时间里触发其他量化交易系统的连锁自动交易,触发金融市场极端事件。此类事件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今后如何预防?将成为中央保持金融稳定的施政思路构成新的监管命题。

第五,此次事件暴露出中国股市极强的投机特色和操作。有分析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此次事件最能体现A股特色的,不是11:06那惊心动魄的6分钟,而是11:30前十分钟的那一波拉升,将中国股市搏傻、投机、内幕消息、跟风等恶习展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在光大没有认错之前,一大批专家和媒体已为上涨找了各种借口,投机跟风的资金汹涌而入。这样的股市今后将如何发展,如何改革?这也是摆在所有监管者和市场参与者面前的问题。

第六,光大证券的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从事件最新发展来看,情况颇为不妙。先是中国证监会通报光大证券72.7亿“乌龙”交易,确认8月16日全天股市交易成交有效;而且证监会几乎接受了光大证券的原因解释。据网络媒体转引光大证券衍生品部门负责人的话说,出事部门策略投资部主要是追求风险对冲,事发之后部门确定尽量减仓,把一揽子股票换为ETF。当日减仓18亿,由于流动性问题,只能用股指期货对冲风险,这也是国际惯例。如果按这种说法,光大证券的乌龙事件以及此后的对冲操作,都没有什么大错误。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光大证券事件看似一颗偶然引爆的炸弹,但它所带来的影响、背后所隐藏的问题,不是一次偶然失误能够解释的。监管部门如何妥善应对此次危机,是大事化小,还是严厉处罚与深入反思?需要谨慎处理。否则,在给市场造成如此大损失的情况下,未来的诉讼狂潮、对监管的质疑,恐怕会汹涌而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