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官员对城市资产和文化缺乏尊敬

(2013-03-15 10:05:12)
标签:

颐和园

文化

高架桥

安邦

城市

财经

分类: 安邦观点
全国两会期间,《南方周末》一篇题为“一桥飞架颐和园,两百年皇家气魄,不敌数年浇筑高架?”的文章,在国内外流传,引起了越来越大的反响。

此事的原委是:为了观景之便,北京市在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颐和园的东南隅,架起一座长780多米、离地9.5米的高架桥,此线路的最高点距离颐和园南墙1.5公里,高架落地点距离颐和园南墙最近处仅180米。据称,这条线路将于一年半以后试运营。

在离世界文化遗产如此之近的距离内大兴土木,引起了一些有公民意识的北京市民的关注和警觉,在他们了解事实、反映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这个项目存在不少重大问题。

第一,该高架铁路项目违规穿越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控制地带。1998年,在颐和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本中,中国政府明确承诺将颐和园周边划分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外围缓冲区三级保护区,总范围为颐和园墙外三公里的区域。但对比线路走向图和颐和园保护范围图不难发现,高架桥不仅经过了颐和园的缓冲区,而且穿越建设控制地带。

第二,该工程线路的选择并未经过科学决策,而是基于现实利益的拍脑袋。据媒体调查,这条西郊线的走向并非一直如此。2009年4月和6月,西郊线曾两次进行环评公示,并召开了公众参与座谈会。但与现在线路相比,当时的方案经过距离颐和园较远的闵庄区域。到同一年的11月,该线路却变更为转走颐和园。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京市官员解释,线路改变的原因是“市领导的意思”,因为走颐和园能充凸显观光性质。据称,北京市规委曾于2011年就西郊线的走向问题征求过颐和园的意见,当时颐和园明确反对,但最后反对意见石沉大海,高架线路照样开工。

第三,高架线路涉嫌在未通过环评的情况下就已动工。在2013年3月1日由海淀区重大项目办公室召集的西郊线设计、建设、环评单位负责人与当地居民的座谈会上,附近360户居民有287户签名反对此建设案。有居民反映,“此建设方案我们居委会、街道办及居民从没有见到规划设计部门做过环境评估及群众听证会”。有居民质问,“你们有没有进行过环评?”有官员承认,该工程的“环评正在进行之中”。工程都已经开工了,却还没有通过环评,这样的荒唐事发生在北京重要的文物保护区,令人惊讶!

不管是从决策过程还是从环评流程来看,这一紧贴颐和园的高架线都有违规之嫌。从目前透露的信息看,选择紧邻颐和园的高架线路方案有两个现实考虑,一是观光,二是造价低。北京市发改委曾表示,高架方案之所以胜出,是由于其乘客观景效果好,投资低,且工期短。与地下方案相比,高架的土建投资仅为1.1亿元,而地下为3.78亿元。但北京市相关官员没有考虑到的是,这一决策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工程对颐和园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景观的影响!

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可能不会注意,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来说,其周边的自然、历史文化环境与视觉通道也是要受保护的,这些环境对于颐和园的价值也有重大影响。颐和园总工程师兼副园长高大伟曾指出,颐和园的借景素为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当年,颐和园西向的借景层次为:远借香山静宜园的山形翠色、隐约楼台,中借玉泉山静明园的塔影湖光、趵突泉流,近借玉泉山与颐和园之间的稻田绿畦、蜿蜒玉河,南向则为一望无际的绿野田畴,长河如带……

可惜的是,决策者们哪管这些?到二十世纪末,颐和园的借景已饱受摧残,周边高层建筑渐次立起,万寿山东南方向开敞的视野屡被切割,过去完美的天际线被房地产开发所破坏。2011年,海淀区曾投入30亿元整治颐和园周边环境,搬迁了违章建筑较多的六郎庄。但最新的高架线路工程,却可能再一次破坏颐和园的周边环境。

在我们看来,之所以这样的工程在北京畅行无阻,与北京市的管理者们对城市资产价值的认识有关。如果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不受到真正的尊重,只是被视为城市化过程中的累赘,只是一群穷酸知识分子无力的呼吁,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就会被粗暴地摧残。事实上,60多年来,北京遭到这种摧残已经很多次了,最大的破坏并不是拆掉北京城墙,而是在近二十年之内发生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一代一代的接力破坏,已经完全改变了北京的面貌。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城市不会申诉,但糟糕的规划与蹩脚的建设会留下种种城市问题。按现在的路子搞下去,如果未来有一天颐和园被取消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格,将毫不令人奇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