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温州急需一场金融市场开放的改革

(2013-02-05 09:38:01)
标签:

安邦

银行

金融

不良贷款

市场

财经

分类: 安邦观点
自去年3月底温州金改方案出台至今,已有8月余。温州民间金融风波并没有因金改方案的落地偃旗息鼓。恰恰相反,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民间金融所酿成的危机正在向银行系统传染,这也是市场最不愿意见到的事情。

据国内媒体近日报道,平安银行温州分行深度卷入民间金融风波,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率迅速攀升。2011年下半年时,该行不良率尚不足1%,而在一年多后,截至2012年11月,据温州银监局统计,已达9.48%的史上新高。另据统计,在未来2个月内,以平安银行温州分支行作为原告的金融纠纷案多达40起,多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或信用证纠纷,平均不到2天开庭一场,密集程度前所未有。分析人士表示,诉诸法律是银行保全资产的方式之一,这一步暗含着极高的不良风险,“尤其在温州地区,大多数中小企业资金链问题还在持续”。

被卷入危机的并不止平安银行,当地各家银行都多多少少受到波及。温州银监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额为262.84亿元,比上月新增23.05亿元,比年初新增175.8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3.75%,环比上升0.32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还有,在新增不良贷款中,建行温州分行占18.95亿元,占当地新增不良贷款的82%,并令该行不良率上升至7.34%,环比升2.32个百分点。建行财报显示,去年前三季度全行新增不良贷款为20.3亿元,温州已成为建行不良贷款增长的主要来源地。

从前述一连串数据中,我们不难读出温州当地的窘境:企业深陷危机,风险沿担保链传播,银行抽贷加剧信贷紧缩,构成恶性循环。事实上,当地政府也深度介入到信贷博弈之中。就在不久前,为阻止一家国有银行对企业抽贷,当地政府出面找银行行长谈判,如果银行收贷,政府就抽走放在银行的财政存款。企业、银行与政府的博弈,也让温州当地的金融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是,温州该当如何走出这样的恶性循环?在整个风险链条上,银行与企业总有一方需要承担损失,令市场出清,并让当地的金融环境回归常态,而非像现在这般悬在半空中,各方都提心吊胆。在温州金改将出未出时,安邦便曾建言,浙江省与温州地方需要先把危机了结,才能进一步推展民间金融改革。目前来看,一语成谶。但该怎样了结危机呢?

一些常用的做法可以参考。

首先是保证银行不抽贷,维护当地的金融环境,避免更多的企业因不加区别的信贷紧缩走向破产。2008年的次贷危机后,全球金融监管层提出“逆周期调控”,在危机时需要充分保证流动性供给,将危机的传染性降到最低。在解决区域民间金融危机时,也需要这样的调控。

其次要对难以为继的企业,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贷款重组,降低企业负债。当地政府可为债权人(主要是银行)与企业搭建谈判平台,对不良贷款予以减记、出售,帮助企业减负,换得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可以引入其他社会资本,参与到上述贷款重组过程中来,以减小银行与企业的损失。资产管理公司应当非常乐意低价收购这些被剥离的不良贷款。

更重要的还有市场开放。很多人,包括监管层在内,都对放开民营银行的经营感到担忧,认为这将使得当地的金融秩序变得更加混乱。但恰恰相反,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亟需这样精明的民间资本,在高风险中博取高收益,以市场化的价格参与到贷款重组中来。这是受经营体制所限的国有及股份制银行很难做到的事情。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安邦曾数度表示,温州需要的是一场利率市场化改革,与民间金融市场开放的改革,在这之下的改革措施,都很难见到成效——这是目前温州金融系统越陷越深的根本原因,也是温州金改最终的出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