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层政府畸形融资孕含的风险值得警惕

(2012-11-09 09:21:12)
标签:

政府

债务

融资

房地产

安邦

财经

分类: 安邦观点

  2012年是国内地方政府偿债的高峰期。截至2010年底,我国地方债务总额为10.71万亿,扣除未使用的1.1万亿,实际规模为9.67万亿。根据国家审计署的数据推算,今年有约1.84万亿元的地方债务到期,占全部待偿债务的17.7%。由于2011年到期债务大部分将以再融资方式周转到2012年,估计2012年到期债务本金额或超过3万亿,加上进入新年度后利息调整,2012年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最大的时期。
  高额债务对各级政府形成了极大的压力。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今年经济减速,再加上房地产调控,地方普遍依赖的“土地财政”大受影响,这使得地方财政更加捉襟见肘。一方面,地方债务要偿还,另一方面,各个地方都还要过日子,要抓经济增长。在政府参与经济的模式下,保增长就要搞建设、上大项目,这都需要地方到处找钱。
  与过去相比,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已大受限制。除了依靠传统的银行渠道外,信托成为向地方融资平台输血的第二主力。在银行融资受限之下,信托公司成为地方政府的“白衣骑士”。早在今年3月,安邦在研究简报中曾统计,2012开年的短短几个月中,中融信托、中信信托、天津信托、长安信托、中铁信托等信托公司已为地方融资平台提供上百亿融资。此后,这类政信合作的信托产品继续增多,今年上半年在所有信托中的占比为22%;第三季度则继续高歌猛进,共发行产品107只,募集资金372亿元,二者分别占三季度集合信托的26.35%和30.62%。10月,信托资金投向房地产、基础设施、金融,占比分别为17.16%、17.16%、9.47%,其他投向的有53只,占比31.36%。其中基础设施类为33.59亿元。
  票据融资也是地方政府考虑的渠道之一。2012年11月2日的数据显示,前10个月短期融资券(含超短融SCP)及中期票据(含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累计发行规模为1.9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41万亿元增长35%。不过,这类融资的风险已经受到监管层关注。据11月6日路透社的报道称,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为交易商协会)为防范风险,在10月中旬已暂停接收副省级以下的融资平台类(基础设施类)企业发行中期票据项目。据接近监管层的人士称,今年以来,通过交易商协会注册发行中票的地方融资平台越来越多,不少地级市乃至区县级城投企业也加入了申请中票发行,报的项目太多,为防止风险,交易商协会只能暂停。
  再严厉的监管也无法抑制地方政府融资的现实需求。我们注意到,在紧迫的融资压力下,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开始了大胆的“创新”。据云南嵩明县官网披露,2011年该县大胆探索民间融资、委托借款、票据贴现等多种融资方式,共完成融资19.5亿元,其中向企业借款、民间融资8.4亿元。据了解,该县政府委托当地一家信托机构发行融资产品,该产品收益权归县工会所有,工会则组织公职人员自愿认购,每次投资期为期三年,利率为10%。这种做法并非孤案,山东某县也曾出现向当地公职人员发行理财产品进行集资。
  这些迹象显示,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融资已经到了“畸形”的状态,这与过去中央政府严厉打击的民间非法集资有什么区别?在我们看来,在本质上二者的风险性质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民间集资的风险主体是个人,而政府发行信托产品的风险主体是基层政府。一般认为,政府不会破产,它应该比企业有更高的信用和筹资能力。但是,在房地产调控、土地财政收入大降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还款能力肯定会随之下降。更重要的是,安邦研究人员的调研显示,每一任大量举债的地方官员,根本没有想过去如何偿还的问题,而是把问题和麻烦留给下一任官员。这意味着什么?地方政府在理论上有无上限举债的可能。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基层政府的畸形融资方式存在风险。一旦情况严峻,部分基层地方政府很可能就会走向破产的边缘。虽然法律上中国的地方政府不会破产,但政府违约造成的问题,可能比个别企业违约造成的问题和杀伤力都大。这些迹象背后隐藏的风险,应该值得有关部门警惕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