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异地高考户籍制度教育公平安邦智库财经 |
分类: 安邦观点 |
《意见》指出,要坚持有利于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受教育权利和升学机会,坚持有利于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统筹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需求和人口流入地教育资源承载能力等现实可能,积极稳妥地推进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意见》还给各地订出了最晚时间线:各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同时要求北京、上海等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防止“高考移民”。
在安邦高级研究员贺军看来,对于国务院发布的该《意见》,首先应该肯定。毕竟,这项改革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大进步,也是对现行不合理的户籍制度所造成的不公平的一大修正,同时对中国未来的城镇化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中国今后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民工的市民化,如果能从异地高考找到突破口,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将是一大推动。
不过,异地高考改革方案要真正落实,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首先,国务院政策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地方政府来出台具体的方案,这相当于“中央请客,地方买单”。据统计,现在全国有2000多万异地借读的中小学生,单单北京就有40余万,而每年全国需要返乡参加高考的“高考候鸟”超百万。如果放开异地高考,中央对此能够出多少资金?提供多少资源?现在看起来并不清楚。
其次,现有的户籍制度背后,其实是城乡居民的福利差异。由于各个城市的经济文化差异,教育资源不同,地方政府对于放行异地高考的政策出台和尺度将会很不一样,尤其是对于北京、上海这些特大型城市,由于非户籍人口聚集很多,在户籍政策改革上一向非常滞后,在此次异地高考改革的问题上,也会面临着很大压力。在城市居民看来,一个城市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城市居民所交的钱也不一样(如教育费附加等),如果完全放开异地高考,就可能会形成新的不公平。异地高考改革引起最大争议的地方可能就在这里。
第三,异地高考改革对城镇化整体上是有推动作用的,但由于中国城市发展中资源过于集中在大城市,吸引力最大的也是大城市,如果大城市不放开,异地高考在短期内对城镇化的作用恐怕也很有限。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异地高考实际上是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一小部分,而中国户籍改革又与新型城镇化相关,因此必须从总体上系统地推进。如果只是单一地改革一点,恐怕推进起来阻力重重。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异地高考的放开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但由于中国固有的户籍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城市资源分配严重不均,新型城镇化有待进一步推进等诸多因素,异地高考改革的推进绝非轻而易举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