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警惕平台贷风险后置

(2012-02-29 10:15:29)
标签:

地方政府

融资

平台贷

违约

风险

资产

存量贷款

gdp

竞争

投资机制

安邦

财经

分类: 安邦观点
  进入2012年,有关银监会允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有条件延期偿还或曰“展期”的说法从未停止。近日,银监会在深圳召开的年内首次平台贷款风险监管专题会议上释放的信号最为明显。尽管监管机构上下没有“使用延期偿还”或“展期”的概念,但对于9.1万亿存量平台贷款的解决思路已经在逐步摒弃2011年以来“平台贷款不得新增、不得借新还旧、不得展期”的“三不准”做法。
  我们注意到,过去两年,监管机构和银行在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清查中所遭遇来自地方政府、平台企业、财政部门等的多方压力。有股份制银行风控部负责人表示:“展期从2011年就开始了,过去一年,几乎所有的上市银行都对平台贷实施了贷款重组,从而保证当年超过2万多亿平台贷款集中到期又安然落地。”2011年,银监会强力推行的贷款合同整改,核心便是禁止整借整还,通过对贷款合同期限、还款方式安排的整改,逐步平滑了平台贷集中到期压力。
  银监会先前表示,借新还旧有隐性的一面,也有显性的一面,一旦放开口子,面对难以遏制的地方政府投资冲动,银行和监管将更为被动。据说,前任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是否允许平台贷借新还旧这一问题上,一直持反对态度。然而,进入2011年下半年,一方面国际上有关唱空中国地方债的声音此起彼伏;另一方面,各种经济先行指标都显示出经济放缓的趋势,如此背景下,银监会此前延续的高压监管措施面临现实调整。
  不得已,银监会对平台贷进行了区别对待。按现金流的覆盖程度等标准将这9.1万亿存量贷款分成两大类五小类,“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在贷款增量方面,和2011年严格规定新增贷款只允许投向保障房领域相比,扩大到了四个领域,释放了明显宽松信号。不过,有银行人士指出,无论银监会如何释放宽松信号,仍难以从根子上卸除平台贷风险。“关键是银监会管不了投资,如果地方政府和中央步调不一致,2012年地方政府再冲刺,最后受苦的还是银行。”他认为,目前最应该行动的,是发改委着手清理存量项目,“哪些需要保,哪些砍掉,做一个取舍。”
  在我们看来,自2008年国家为刺激经济推出四万亿救市政策以来,各地方政府在GDP指标和隐性利益(如寻租等)的驱动下,不断增加贷款,扩大投资规模,并设立了许多利用贷款投资的地方性融资平台。但由于政府投资更注重短期利益,如对当地经济的拉动等,很少考虑到各项投资未来的获利能力,所以其投资多是盲目和低效的。然而,贷款毕竟是需要偿还的,当大量的投资项目建成后无法获得相应的产出时,就会积累大量难以偿还的贷款。这就是为什么到了2010年,尤其是2011年,地方融资平台面临极大的还款压力,并倒逼银行放松信贷。就银行来讲,也是两难,如果放松信贷,使地方政府能够借新还旧,容易激发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致使债务越滚越大;如果坚持原则,毫不放松,就会面临地方政府、平台企业及财政部门更大的压力和巨额贷款的违约风险。
  适当地对平台债进行展期以避免地方债务集中爆发是应当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保证被展期的债务在未来能够得到有效偿还,而不是越滚越大,乃至成为坏帐。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应当淡化GDP的考核并在投资决策中减少权力的干预,引入竞争机制;另一方面,应当完善官员的考核机制,对其以往的工作状况及其带来的后果都应追溯和问责以避免地方政府的短视、低效行为。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为避免平台贷违约而无原则展期的做法,只是将平台贷风险后置,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平台贷不良资产。监管部门应该到了深刻反思地方投资机制和政绩制度的时候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