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下半年消费信心通胀cpiqe3增长统计局物价安邦财经 |
分类: 安邦观点 |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通胀率一路攀升,至2011年6月,CPI同比涨幅已高达6.4%。在物价不断上行的情况下,居民的通胀预期和收入预期渐趋悲观。瑞信集团近期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64%的受访者认为物价在8月将持续上涨,占总人数比重较6月调查时增加5个百分点,表明中国居民的通胀预期进一步加强。32%的受访者预计8月通胀保持平稳,较6月调查减少7个百分点,表明6月持中立态度的人现在转为悲观。调查还显示,64%的受访者的购物经历都不愉快。虽然政府强调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但是蔬菜和肉类价格仍在上涨,特别是猪肉。受访者质疑这些措施能否生效。在这方面,保持中立态度的人减少了。调查还显示,居民对他们收入增长和工作稳定的信心受到侵蚀。仅有27%的人不担心收入和工作,而60%的人认为到7月底时工作和收入不确定性很大。7月,对工作和收入持悲观和中立态度的受访者共占73%,比重比6月上升了21个百分点。
不难看出,通胀对消费的制约作用正在持续发酵。这种状况在今年上半年已表现得较为明显。由于物价高企,在央行一季度、二季度的储户调查中,只有不到两成的城镇居民倾向于“更多消费”。北京市统计局7月中旬发布的数据也显示,2011年二季度北京市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8.7,比上季度回落2.0点。上海的情况同样如此。上海统计局7月下旬发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上海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7.7,比上季下降1.3点,比去年同期下降5.7点。从不同收入水平看,二季度,高收入家庭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13.4,比上季下降0.1点;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家庭消费者信心指数分别为105.2和103.8,下降3.1点和1点。中等收入家庭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幅度较大,表明消费者对通胀的忧虑情绪已由低收入家庭向中等收入家庭扩散。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2011年上半年消费疲态尽显。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8%,不但低于2010年上半年18.2%的水平,在扣除价格因素后,更是只达到11.4%,远低于2009年和2010年同期扣除价格因素后16%左右的增速。因此,下半年消费能否转强,一个关键因素是通胀会如何发展。
从目前的情况看,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以后,通胀还是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回落的。首先,制造业PMI自4月份以来一直呈下行态势,随着经济增长逐渐放缓,通胀压力能有所缓解。其次,CPI环比涨幅自3月以来一直窄幅波动,最高不过6月份的0.3%,意味着新涨价因素有所消退。第三,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石油,自5月以来进入中期调整,在美联储暂不出台第三轮量化宽松(QE3)的背景下,短期内没有再创新高的推动力量。由此,输入型通胀压力亦能缓解。除了上述因素外,再加上基数效应的变化,下半年通胀下行的可能性较大。到四季度,如果通胀能回落到4%左右的话,下半年的消费增长应该会强于上半年,从而为中国整体的经济增长提供动力。这将有助于中国“稳增长、调结构”的平衡。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在通胀一路上行,到达6%以上的高位后,中国消费者的通胀预期和收入预期持续恶化,消费信心跌落谷底。幸运的是,下半年促使通胀有所回落的积极条件目前尚未改变,这意味着,低迷的消费增长有望随之触底回升,从而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提供一定的动力。
不难看出,通胀对消费的制约作用正在持续发酵。这种状况在今年上半年已表现得较为明显。由于物价高企,在央行一季度、二季度的储户调查中,只有不到两成的城镇居民倾向于“更多消费”。北京市统计局7月中旬发布的数据也显示,2011年二季度北京市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8.7,比上季度回落2.0点。上海的情况同样如此。上海统计局7月下旬发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上海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7.7,比上季下降1.3点,比去年同期下降5.7点。从不同收入水平看,二季度,高收入家庭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13.4,比上季下降0.1点;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家庭消费者信心指数分别为105.2和103.8,下降3.1点和1点。中等收入家庭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幅度较大,表明消费者对通胀的忧虑情绪已由低收入家庭向中等收入家庭扩散。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2011年上半年消费疲态尽显。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8%,不但低于2010年上半年18.2%的水平,在扣除价格因素后,更是只达到11.4%,远低于2009年和2010年同期扣除价格因素后16%左右的增速。因此,下半年消费能否转强,一个关键因素是通胀会如何发展。
从目前的情况看,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以后,通胀还是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回落的。首先,制造业PMI自4月份以来一直呈下行态势,随着经济增长逐渐放缓,通胀压力能有所缓解。其次,CPI环比涨幅自3月以来一直窄幅波动,最高不过6月份的0.3%,意味着新涨价因素有所消退。第三,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石油,自5月以来进入中期调整,在美联储暂不出台第三轮量化宽松(QE3)的背景下,短期内没有再创新高的推动力量。由此,输入型通胀压力亦能缓解。除了上述因素外,再加上基数效应的变化,下半年通胀下行的可能性较大。到四季度,如果通胀能回落到4%左右的话,下半年的消费增长应该会强于上半年,从而为中国整体的经济增长提供动力。这将有助于中国“稳增长、调结构”的平衡。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在通胀一路上行,到达6%以上的高位后,中国消费者的通胀预期和收入预期持续恶化,消费信心跌落谷底。幸运的是,下半年促使通胀有所回落的积极条件目前尚未改变,这意味着,低迷的消费增长有望随之触底回升,从而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提供一定的动力。
前一篇:全球金融趋势开始逼近新的拐点
后一篇:如何破除“政企银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