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在诞生之时曾被寄予厚望。“两高六新”是创业板开板时所打出的招牌,即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能源、新材料、新商业模式。众创业板上市企业在其上市前的报表,均呈现高毛利率、高净资产收益率、高营业收入增幅等特点。然而,创业板公司上市后的盈利能力却呈现了“乾坤大逆转”。
从创业板开板之初,一直有人宣称创业板将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但从目前看来,无论是上市公司的质量还是发行方式,都让人对当初的这种说法产生疑问。
一位市场人士指出,创业板当前的发展似乎正在远离当初的定位。而对比创业板推出这段时间内,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的近200家公司,不难发现,无论是在发行规模还是行业特性等各方面,都几乎无法做出区分。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大多处于发展成熟期,传统行业的企业依然占据了重要位置,以轻资产为特征的“新经济”企业少之又少。说是创业板,上市之前业绩很漂亮,上市完毕原形毕露,业绩一落千丈,还是老问题。
所以,安邦的研究人员建议,创业板的监管是个复杂问题,当前环境下并不容易抓出成效。但能够做的是控制发审,发审这一关极为重要,这方面步调慢一点比较好,慢比快好,步调一慢,尤其是拖一下,企业中的很多问题就可能暴露出来了。最终可能逼使创业板回归“创业”的初衷,从而杀出一条血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