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区小四甲基督教堂历史简介
(2018-04-16 19:31:31)
标签:
宗教小四甲椒江 |
分类: 备查资料 |
椒江区小四甲基督教堂历史简介
椒江区小四甲基督教堂位于三甲街道飞龙村二条河畔,解放前地名称为临海县百川乡第二保。教堂始建于一九三五年,至今将近八十年的历史,目前是椒江全区信徒人数最多的教堂。教堂信徒分属飞龙、高闸、半坦、新王、和平、解家、翻身、六甲、光辉、郭家等十个自然村。
二十世纪初,英国赖恩牧师将福音传至海门,在城里东去思路6号建造教堂传道,我们这里周边地方信徒均去城里听道。后来由于人数渐渐增多,飞龙村及周边自然村的信徒从海门教堂分出,在此建起一所五间小楼房,名曰小四甲耶稣堂,建筑面积仅140.75平方米。建堂初期的主要负责同工有缪世川、曹华顶、缪世干、王华根等先辈。
一九三八年年初至一九五二年六月,温州陈敬三牧师入驻小四甲教堂,广布福音,荣神益人,信徒人数从十几户发展到二百余人。
一九五二年至文革开始初期,教堂的主要负责同工有王新普(原名王直华)、缪希朝、徐法宝、甘光祈,在此期间信徒人数发展到四百余人。他们都是主内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其中徐法宝在一九五三年土改至文革初期是当时教堂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徐法宝本就无儿无女独身一人。一九五三年十月土改登记后,徐法宝将登载于自己名下的土地0.852亩赠予给教会,教会答应养他的老,赡养他直到离世。徐法宝于一九七O年离世。这块地后来成为建设中堂的地基。
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十年文革期间,聚会被全面禁止,教堂被改作他用。在此期间,信徒聚会却从未停止,常在家庭聚会祈祷,地点相对固定在吴大森家原来的老房子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政策得以落实,一九八三年十一月,教堂房屋归还教会所有,信徒人数也增至六百余人。
自1984年起,教会成立了有组织有秩序的管理机构——堂务管理委员会。第一届堂委会自1984年至1995年,甘光祈长老任堂委主任;第二届堂委会自1995年至1997年,娄正达教师任堂委主任;第三届堂委会自1998年至2000年,娄正达教师任堂委主任;第四届堂委会自2001年至2003年,娄正义同工任堂委主任;第五届堂委会自2004年至2006年,郭天堂(原名郭合福)长老任堂委主任;第六届堂委会自2007年至2009年,潘德富长老任堂委主任;第七届堂委会自2010年至2012年,潘德富长老任堂委主任;第八届堂委会自2013年至2015年,潘德富长老任堂委主任;第九届堂委会自2016年至今,吴宏恩同工任堂委主任。
感谢神的带领,将得救的人数不断加给教会。一九八六年初信徒人数增加到将近1000人,老堂小楼房无法容纳聚会人数。一九八六年十二月经椒江市人民政府宗教科、椒江市土地管理办公室、椒江市计划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同意扩建教堂,所建成的教堂就是现在的中堂,共六间二层楼房,建筑面积569.84平方米。此后在中堂南侧建有8间简易平房作为辅助房。自一九八七年后的八年里,信徒人数保持平稳增长,教堂建筑也基本上满足需要。
到了1994年,信徒人数继续增加到2000余人,教堂显得十分拥挤不利于安全,无法满足信徒聚会的需要。一九九四年五月经椒江市人民政府宗教科会同土地等有关政府部门批准,拆简易平房八间建教堂八间,建筑面积为1596.90平方米。
由于信徒人数增加较快,加上地域分布较广,因此在以上教堂发展过程中,先后从小四甲教会分出了山东、建设二教堂。
目前,小四甲教堂占地面积2739.76平方米,建筑面积3650.20平方米。1935年建的老教堂现在用于杂物储存,1986年建的中堂现在用于管理用房,中堂南侧的原八间简易用房拆除后于1994年开始拆旧建新,1996年建成的新堂底楼用于主日聚会就餐,二楼三楼用于聚会礼拜。三座新老教堂相互并列,见证了小四甲教堂的历史发展历程。
现在小四甲教堂信徒人数已超过3000人,主日聚会期间,场所仍然显得比较拥挤,特别是每逢培灵聚会、受难节和圣诞节聚会、春节假期聚会期间,更是十分拥挤。由于教堂所在地已属于台州市开发区开发范围,现在无法扩大用地解决场地紧张问题。
感主荣耀,在天父上帝的带领下,有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小四甲教堂已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组织机构,建立了由21人组成的堂委会,其中有长老三位(潘德富、吴大森、郭天堂)为主要负责同工,一起主持礼拜聚会和周二、周四的老人礼拜聚会等日常事务。堂委会下设教务组、圣乐队、唱诗班、探访组、财务组、卫生组、消防组、车管组、电机组、后勤组等分工管理组织。愿天父带领本教会稳步发展,同工和弟兄姊妹同心合意、兴旺福音,荣神益人。
椒江区小四甲基督教堂
二O一七年五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