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快乐阅读 |
如果孩子说:我不想读书。身为父母的你会怎么回答?
小心!不要把一句话变成一把刀……学会当孩子的心理医生!
爸妈问:学习很辛苦吗?
“学习”这个词从现在开始将成为孩子最常听到的词汇。父母也说学习,老师也说学习,孩子也说学习,朋友们也说学习,因此学习的话题自然会持续不断。如果孩子认为学习很辛苦或是厌恶学习的话,孩子的生活会成为痛苦与不幸的延续。
预设回答1
“不会~不会很辛苦”
这是真的吗?或许是也或许不是。如果孩子的话是事实,表示孩子认为读书很有趣,或是孩子对于成就感的欲望十分强烈,也可能是孩子对读书很有野心。然而,如果孩子心里认为读书很累很难、不喜欢读书,却为了给妈妈想要的答案而说谎的话就有问题了。若是出于自尊心才这么回答,也还算值得庆幸。如果是害怕妈妈才这样回答的话,这样的孩子是令人担心的。
回应诀窍
许多父母会希望孩子能够说出这种答案。如果父母察觉到孩子的内心并不是这么想的话,请妈妈告诉孩子:“很辛苦的话就说很辛苦,妈妈不会责备你。如果觉得读书很累就休息一下再读也可以。”万一妈妈完全不了解孩子的内心,妈妈可能会说出很理想的论调:“是啊。你不能觉得读书很累。”这会导致孩子的心情再次受到压抑。
好的回答:“太好了。如果有辛苦的地方可以诚实地告诉妈妈。”
不好的回答:“没错。你不能觉得读书很辛苦。”
预设回答2
“嗯~很难又很辛苦”
没错,像这种回答反而令人安心。因为孩子至少不会压抑、扭曲或是否认自己的情感。能够老实地说出自己感到辛苦或困难,往后才不会累积成病因。经常确认孩子对读书的态度与情感是很重要的。因为读书不是1~2年的事情,而是大约需要历时10年的过程。
回应诀窍
请父母先同理孩子的辛苦。虽然前面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同理的基本对话方式是先重复孩子的话再加上一句:“原来如此”,接着就可以询问一些试探性的问题了。
例如:“你最近有没有觉得哪一科读起来特别难又特别累?”
“是因为功课太多了所以很辛苦吗?”
“是不是课业内容太难你不太理解?”
透过多种的问题来具体了解孩子感到辛苦的理由,如此一来妈妈才能给予协助。
好的回答:“希望你不要觉得读书太难或太辛苦,这样你才能把读书看成是一件有趣的事。”
不好的回答:“不是只有你辛苦,读书本来就很累又很困难。”
预设回答3
“即使辛苦也没办法”
孩子认为理性的判断比自己的想法还重要。原本孩子就是这样的吗?有极大的可能是受了父母的影响。也可能是孩子几天前听了妈妈对自己说的话:“即使再怎么辛苦再怎么难都还是要读书,学生不能不认真念书。”虽然孩子听到的当下觉得很排斥,但听了几次之后,这种话就彷彿洗脑一样刻印在脑海里。
回应诀窍
既然孩子的话语中透露出辛苦,妈妈就必须要了解孩子的辛苦程度有多少。如果孩子说很辛苦,妈妈可以告诉孩子:“那就不要一直忍着,稍微休息一下再读吧。还有,有什么辛苦的地方要经常告诉妈妈喔。”如果孩子的回答是:“不会太辛苦。”请妈妈告诉孩子:“听到你这么说真高兴。如果以后有辛苦的地方要告诉妈妈。能主动学习才是好的。”
这里的回应要领是,妈妈要能传达出自己能够体会孩子学习的辛苦。
好的回答:“你觉得读书很辛苦啊?不过你还是愿意认真念书真的很了不起哎。”
不好的回答:“是吗?即使读书辛苦还是要读。你想得很对。”
预设回答4
“学习好无趣哦”or“我不想读书”
这个回答显示出令人担心的状况成为了现实。很像孩子会讲的答案。不过太过老实也会有问题。孩子的节制力、忍耐度或理性判断的发展缓慢,只有情感层面在发展而已。孩子很可能只热衷自己喜欢的科目。像这种情感型的孩子万一暴露在充满网路游戏跟手机的环境中,可能会造成媒体使用中毒的事态。
回应诀窍
虽然认同孩子的情感很重要,但是也没办法叫孩子不要再继续念书了。尤其是像这种回答,孩子实际上已经想放弃读书了,即使是少分量的功课也让孩子感到吃力。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经常会出现这种回答。因为读书很无聊,所以孩子总是逃避课业,这绝对是个问题。父母绝对要让孩子认知到自己必须改变的事实。
好的回答:“完全讨厌读书也是一个问题,不是吗?我们一起找找看能够快乐学习的方法。”
不好的回答:“就是因为平常你都不读书才会觉得读书不有趣。”
父母问:你觉得什么科目最难?
在父母要劝导或指示孩子读书前,父母必须先清楚孩子目前的学业水准。因此,父母要了解孩子喜欢的科目跟孩子认为困难的科目为何。平常父母就应该时常询问孩子正在读些什么。要注意的重点在于,父母不应以追究的态度询问,而应该表达出想协助孩子的心情来询问孩子。
预设回答1
“××”(某一科目名称)
许多孩子认为数学很难,有的孩子也会认为英文或语文很难。妈妈应该已经知道孩子不擅长的科目跟讨厌的科目是什么了吧。因为觉得数学很难就不想读,越不想读就越逃避,所以孩子才会一直认为数学很难。父母的责任在于具体地在读书方面给予协助,或者至少让孩子不要对学习产生厌恶。孩子的回答隐含了某些意思:“我觉得数学很难,不要再叫我念数学了。”或是“请帮助我让我的数学变得更好。”
回应诀窍
请不要立刻就对孩子说出结论:“让我们一起研究看看让那一科变好的方法。”要稍微留些空档才行。让孩子减少对该科目的恐惧感是妈妈必须努力的重点项目之一。以下提供几个方法,可以告诉孩子很多人都会害怕该科目,让孩子了解讨厌那个科目不是自己的原因。此外,妈妈可以跟孩子说:“你小的时候很厉害,不过因为那一科突然变难才会这样的。”藉此暗示孩子目前感到困难只是暂时的现象,并鼓励孩子一定能再次变好。
好的回答:“××
不好的回答:“是吗?那要去补习班吗?”
预设回答2
“都很简单”
真是了不起的自信感。孩子说出的也可能是与现实相异的大话。妈妈应该会知道的。不过这个回答还是比认为所有科目都很难来得好一点。因为这样的孩子认为只要自己下定决心,无论什么科目都能读得很好。实际上并没有付出太多努力但仍有好成绩的孩子,也会说出这个答案。
回应诀窍
书读得很好的孩子若能好好维持住自己的自信是正确的。在妈妈面前说些大话又如何?不需要对孩子说:“不要志得意满,要谦虚。”让气氛一下子降温下来。因为这可能会传达出一种讯息:“你觉得都很简单是很好,不过你好像也因为这样所以不太努力。”这个反应应该要针对只说大话实际上却无所作为的空有自信的孩子。接着再对孩子说:“如果你因为简单就不认真读书,以后课业变难你就会更辛苦了。”
好的回答:“你觉得所有科目都很简单吗?真是了不起。不过你也不能因为这样而懒散,不然以后就会变难了。”
不好的回答:“不要太过骄傲,先学好谦虚的态度吧。”
预设回答3
“都很困难”
竟然说所有科目都很困难,真令人担心。这不就表示孩子认为读书这件事本身就是很辛苦的事情了吗?孩子的脑海里可能已经有读书就等于困难的印象了。有时候很会读书的小孩也会出现这种回答。而这表示孩子认为读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价值,因此对于读书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非常严重。这是强迫孩子认真读书所造成的后果。
回应诀窍
“你竟然觉得读书有这么难啊?”这种反应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情感被否定,请父母注意。先认同孩子感到辛苦的心情,接着再具体了解孩子认为哪些地方是怎样地感到困难。孩子认为哪些科目很难,上课时间是否能吸收理解,透过这些问题确实了解孩子的状况后再思考对策。最后再鼓励孩子:“先从比较不难的科目开始慢慢学习,妈妈会帮助你。”
好的回答:“都很难吗?你这段时间真是辛苦了。”
不好的回答:“真的吗?你真的觉得所有科目都很难?”
预设回答4
“我也不知道”
有些孩子在遇到关于读书的问题时都会一律回答不知道。孩子不愿意回答的意义大过于真的不知道。孩子的内心大概正在说:“妈妈,不要再谈读书的话题了。我不想聊有关读书的事情。”对于读书没有太大兴趣的孩子,或是没有特定喜好科目的孩子也会这样回答。
回应诀窍
孩子能自己意识到觉得困难与简单的科目为何、拿手与不擅长的科目又是哪些,这一点非常重要。没有任何想法、只一味地按照妈妈的指示去读书是不正确的。妈妈必须让孩子了解这个事实。“每个人都有觉得困难的科目,重要的是自己要努力让这个科目变得不那么难。”如果孩子真的很讨厌聊读书的话,就以“下次再聊读书的事情吧?”作为对话的结束。
好的回答:“即使如此还是再好好想想吧。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觉得困难的科目。”
不好的回答:“因为你对读书没有兴趣所以才会不知道。”
父母问:什么时候会觉得学习有趣?
为了能好好学习、努力学习,必须先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许多人认为学习本身不有趣,因此只能一边耐着性子一边努力读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定会有某些时候是能将数学题目解得行云流水、英文单字不消三两下就记牢了、社会科目的内容也能轻易理解。记住这样的瞬间是非常重要的。
预设回答1
“读书读得很顺利的时候”
这种孩子大概是真的很会读书的孩子,或是体会到读书乐趣的孩子。跟这个回答类似的答案还有:“在我解××的题目解得很顺利的时候。”因为孩子能够了解读书的兴味,父母也感到相当欣慰。如果这个回答不是出于让妈妈开心的意图,那就表示孩子正一点一滴地透过读书的过程体会成就感的快乐。
回应诀窍
让孩子拥有对学习的正面印象比叫孩子多背几个英文单字还要重要。读书不能保证孩子的成功。孩子在读书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以及孩子如何聪明地克服挫折才是孩子幸福与成功的保证。将这些价值观传达给孩子是父母应当扮演的角色。此外,父母可以对孩子说:“觉得读书有趣就会读得好,书读得好就会变得更加有趣,这就是把书读好的秘诀了。”
好的回答:“是啊,觉得读书很有趣的时候最能把书读好。你已经知道这个事实了呢!”
不好的回答:“你想要什么?妈妈都给你。”
预设回答2
“尽情地玩过游戏之后”
这表示孩子只要先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开心了之后就会念书了。
意即,在孩子的立场来看,心情的好与坏是决定孩子是否想读书的先决条件。有一部分的孩子确实在尽情玩乐之后就能好好读书,也能体会读书的快乐。这是事实。重要的是要先判断出自己的孩子是否符合这种情形。
回应诀窍
请表现出正面的反应。接着再传达自己的担心,告诉孩子父母担心游戏时间过多会影响到该有的读书时间。这能充分地让孩子了解妈妈的担忧,同时妈妈并没有忽略了孩子当下的感受。然而,妈妈若是表现出负面反应:“这像话吗?玩了游戏之后怎么读书?心情已经被动摇了不是吗?”这会让孩子认为:“诚实地对妈妈说出自己的心情一点用也没有,以后还是不要回答了。”
好的回答:“妈妈也了解。不过如果玩太多游戏了,读书的时间就会不够,怎么办?妈妈比较担心这一点。”
不好的回答:“做完你想做的事情之后,什么时候才要读书?”
预设回答3
“读喜欢读的科目时”
大多数的孩子都会这么回答。在读喜欢的科目时感到趣味,因此更加投入,考试成绩也会变得优秀。这就是良性循环的过程。相反地,恶性循环则如同下述,孩子讨厌某个特定科目,因此硬是被要求坐在书桌前读书,造成专注力下降,考试结果也就不尽如人意了。由此可见,良性循环才是提升孩子成绩的捷径。如果孩子喜欢的科目能有很多就好了。
回应诀窍
孩子喜欢什么科目妈妈或许早就知道了。不过请不要以玩笑或嘲弄的方式对孩子说:“明明说是喜欢的科目,成绩怎么会那样?”因为孩子很容易会将父母的玩笑话当成是父母无视自己或责备自己的意思。相反地,父母可以对孩子说:“因为你喜欢读书,所以才能获得好的成果。成绩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能把这些东西变成自己的知识,不是吗?”
好的回答:“没错!妈妈以前也是这样。你喜欢什么科目呢?”
不好的回答:“明明说喜欢,成绩怎么会是那样?”
预设回答4
“没有有趣的时候”
或许这是最诚实的回答也说不定。许多孩子都认为读书很困难、很讨厌读书,因此这个回答再自然也不过了。如果读书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的话,总有一天会感受到读书的趣味。然而大多数的孩子只把读书看成是爸妈老是挂在嘴边强调的东西,以及妨碍自己玩乐的家伙罢了。
回应诀窍
请父母认同孩子对于学习所感受到的厌倦、厌恶及排斥,并付诸实际行动来努力减少这些负面情感。请孩子试着想想看要怎么做才能让读书变得有趣。孩子或许会说:“读书要怎样变得有趣?本来就是不有趣的了。”妈妈别因为这样就妥协了,妈妈可以告诉孩子:“可以从简单的内容读起、从喜欢的科目开始念,也可以在心情好的时候再读书。方法有很多。”
好的回答:“原来你觉得读书不有趣!妈妈以前也是这样。不过如果一直想着读书很有趣,想着想着真的会变成现实哦。”
不好的回答:“你怎么能现在就说讨厌读书呢?”
父母问:要怎么做才能把书读得好呢?
究竟孩子知不知道把书读好的方法?父母是否也了解这样的读书方法?为了把书读好,父母与孩子应该如何想方设法呢?这是父母与子女的共同课题。想出一个能好好学习的方法非常重要。
预设回答1
“读书啊,要认真还要多读才行”
或许这是因为孩子听了太多遍这样的话才会如此回答。是不是因为父母或老师总是强调这一点呢?读书没有捷径,只有多花时间努力才是最好的方法,无论古今中外皆是如此。不过,这究竟是孩子背诵下来的话,还是出自孩子内心的想法,根据这两者的不同,孩子的学习也会有差异。
回应诀窍
虽然父母对结果不甚满意,不过既然孩子已经确实地回答问题了就应该先给予认同。接着再告诉孩子:“就像你说的,以后要更努力地读书哦。虽然现在也做得很好,如果有想要偷懒的心情也要努力克服。”“你在实行方面还是有点不足,不过我相信你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的,我很期待。”如果有父母能对孩子说:“像现在这样努力的话就是最棒的了。”能有这样的父母真是令人羡慕。
好的回答:“你一定知道把书读好的方法。”
不好的回答:“你明明知道为什么平常不努力读书”
预设回答2
“要好好设定一个读书计划”
相较于笼统地说要认真念书,这是个较为具体且有策略的回答。如果是这样回答的话,孩子本身已经思考过把书读好的方法了。当然,或许孩子周遭的大人也早已教导孩子计划的重要性,不过能从孩子口中说出“计划”这两个字仍然是重要的。能拟定好计划就表示孩子能够提升自己系统化的实力,也能够好好准备考试。
回应诀窍
如果孩子很会读书的话,父母可以对他说:“你之所以能得到好的成绩,就是因为你把读书计划设定得很好的关系。”相反地,如果孩子成绩不是那么好,父母可以对他说:“下定决心实践计划比订定计划来得重要。”许多孩子在订定计划的过程中会决定自己以后一定要努力读书,不过这通常是三分钟热度。因此妈妈不得不担任监督的角色,请告诉孩子:“你把你做好的计划给妈妈看,妈妈以后会在旁边好好观察并帮助你。”
好的回答:“虽然订定计划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能下定决心好好实行计划。”
不好的回答:“只有计划做得好有什么用?你要做到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