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转载)走进《草房子》
(2012-05-10 17:21:42)
标签:
转载 |
走进《草房子》
“天下第一编辑”崔道怡说:“《草房子》就是中国当代之《爱的教育》。”至高的赞誉让我对曹文轩的这本纯美小说充满了好奇和疑惑:物质生活质量大幅提高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情感日趋淡漠、苦难磨砺成为传说。一本书能担当起引领儿童精神成长的重任吗?能在学生们的心田播下 “爱”的种子吗?
照例,购买了一本《草房子》,我率先开始了阅读:诗意的语言,真实的孩子,迥异的个性,令人回味悠长的成长……我被弥漫着草香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这样的好书很适合中高年级的学生阅读,一定要和孩子们共享!立刻电话连线几位优秀家长,一次难忘的成长之旅就此启程。
待家长购得书归,“小先锋们”做好准备,好书推介会就隆重开幕了。和着轻松欢快的《杜鹃圆舞曲》,四个小读者手捧新书,依次到台前为《草房子》做宣传:
小雨讲的是盼书的焦灼和得书的快乐,还曝光了打着手电在波窝里偷读的“秘闻”,;丽君用好听的童音朗读着意境优美的序言;欢欢绘声绘色地读起了“桑桑穿大棉袄耍活宝”的那段文字;田亮学着主人公大声叫唤起了乡谣:“姐姐十五我十六,妈生姐姐我煮粥。爸爸睡在摇篮里,没有奶吃向我哭。记得外公娶外婆,我在轿前放爆竹。”……
学生们被书中的美和趣“点燃”了,一双双眼睛亮晶晶的,写满了喜爱和期待。在那一块块心田之上,又见“郁郁春草青”。明天,会出现一座座金色的草房子吧?
书声琅琅“春景明”
《草房子》全书近十五万字,集体朗读会耗时过长,自读自悟又难于掌控,容易消弭于无声之中。敲定了共读、自读交替进行的读书方式后,我们共同走进了“草房子”。
课上,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内容后,争分夺秒地“奔”向油麻地小学,穿过飘着浓烈的苦艾味儿的艾地,和桑桑一起看“秦大奶奶像个坏孩子似的滚过苗圃”……
午后,坐在盛开的蒲公英花丛中,“亲近”月光下放声大哭的秃鹤、跟着外婆生活的纸月、给疯干娘盖砖房的细马……和着春风,用娓娓动听的朗读把一个个少年的成长故事“唱”给学生听。
晚间,是和《草房子》单独约会的时间。提前为没有书的孩子下载并打印相关章节,夜幕笼罩下的小山村从此多了几十盏照亮着孩子和《草房子》的灯,那是一颗颗 “星”。 辉映心灵深处,春和景明。
百鸟争鸣“春意浓”
共读中,重要的是感受每一颗心的脉动:作者、人物、读者。因此,互动如影随形。我们用预测法来朗读,在关键的环节我常常抛出疑问,激发孩子们放飞想象:预测准确无误的,我恭喜他和作家英雄所见略同;预测南辕北辙的,我赞美他敢于挑战,独辟蹊径。然而书中人物的生死离别让孩子们的美好愿望一次次落空。每到这样的时候,孩子们都会把嘴撅得老高,复读一遍逝者生前温馨的生活片断,眼泪就打着旋儿、翻着花儿地漫出眼眶儿。
争鸣应该无处不在。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对曹文轩大胆 “亮剑”:“真想不通,作家为什么要让那么多的苦难发生在孩子们身上呢?我不希望秦大奶奶死,多想再听到秦大奶奶唤鸡鸭鹅的声音啊!多想再看到秦大奶奶给女孩儿们染红指甲,给男孩儿们挡住球啊!我不想让桑桑得病,更不想看到他死,因为桑桑非常善良,杜小康卖东西的时候,第一个顾客就是他。后来,当他尿出棕色的尿时,我高兴地差点把床蹦塌,眼泪都流成了小河……”
思想的碰撞擦亮了学生的眼睛,他们的认知在对比中得以提升:“《草房子》中令我刻骨铭心的一个人物是杜小康,我的同学李晓红也有同样的经历,也是突发的家庭变故使她被迫辍学,后来在老师、同学以及社会的救助下,重返校园。我很奇怪为什么杜小康就不能像李晓红一样改变自己的命运,老师告诉我,现在的助学政策就是贫困学生黑暗中有力的手。我为杜小康遗憾,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幸福。”
同呼吸共命运的阅读,唤醒了学生们的灵魂,他们获得了人生初体验:“走进《草房子》,我最欣赏的是杜小康,他的家曾是油麻地的首富,可是一夜之间什么都没了,但他面对苦难不退缩,不逃避。狂风、暴雨、孤独、忧伤、疾病、寒冷、饥饿……这些对我们来说似乎无法承受的痛苦,却成了杜小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最令我感动的是桑桑,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连死都不怕,愿意为别人甚至是一只麻雀做任何事。他的善良像温暖的太阳,带我走进了最美的春天。”
学生们心田的那片沃土,镶入了一幅叫《草房子》的风景。
后来,部分读后感发表在《快乐作文与阅读》上,相信他们的感动会感染更多的读者。相信《草房子》会传播更多至善、至纯、至美的感动,一如窗外那渐行渐近,渐深渐浓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