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主编的自我修养(转载四:来点节奏吧!)
(2008-12-12 13:58:59)
标签:
杂谈 |
第四章 来点节奏吧
我靠!
一定有人在看完标题后发出如此感慨。老实说,我想说的基本就是音乐中的节奏感。
一定有人又会感慨:“妈的!这和杂志有什么关系!”
我想回答的是:“他妈的,我说的,他们就是有关系。”
其实,所谓的节奏就是一种规律。上大学时,老师说,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旋律是音乐的血肉。所以,在当时,同学发生在节奏上的错误会遭到更加猛烈地批评。因为老师说的:“光有骨架,我还能看出这是个什么东西,起码能分别是人骨还是猪骨。但如果没有骨架只有血肉,我肯定连人肉猪肉也分不清。”
这时,我们可以将这么一个说法直接套用在杂志或者任何媒体上——节奏感有的时候就是杂志精神的集中体现。更多的老大喜欢揪内容,而自己在给杂志排版位的时候完全乱来,不是知道什么地方应该放图,什么地方应该放广告……他们放置内容的唯一理由就是——别的地方放不下了。
看,多蠢!
也许是一种幸运吧,老王在当了几个月菜鸟的时候就听说了圈内著名的名言:文不够,图来凑。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伟大的句子时,感觉自己的脑门上就像开了一个窗户,世界变得明亮了起来。但是,后来在工作中逐渐了解:为什么中国的传媒总是在原始时代,就是这样的小招儿太多了。不瞒大家,这样的小招,我肚子里好几百,但是,如果只是沉溺于这样的小招儿当中,就会对杂志或者整个传媒的一些规律视而不见。
规律!对,又是规律。
有心的人一定发现了,老王一直在说规范和规律。可事实就是这样,世界正是在规范和规律中运行,不是吗?那凭什么做杂志的就可以违反世界运行的法则呢?
所以,这次我谈的节奏,就是在说如果让杂志的布局看上去更符合世界运行的法则。
前头谈了节奏的重要性——骨架!现在我们说,怎么做到让节奏更科学。
其实,节奏感并不是一个多么难控制的感觉。任何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比如走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那么杂志的节奏感就是让杂志的布局更符合大多数人阅读的习惯。
举个例子吧,《男人装》曾经做过一个专题叫《100个常识性错误》。正常情况下,类似这样的专题,几十上百的,一般就是每个写上一二百字,尽管我自信可以每条都写得能看,甚至没准还能写出几段好句子,但是,在读者看来,不管我写得多么精彩,依然会读着非常艰难。而且在图片的处理上,一般也就整页的图或者每个错误配小图。如果真的这么处理,文章的节奏就出问题了,因为从头到尾都会只有一个节奏。所以,当时我们采用了另外一种办法,那就是做大其中的12个,其中两个大的用整页图片,很少的文字,其它的10个都是占每页的三分之二,剩下的几十个就是几十字的小文,摆在剩下的三分之一篇幅里。并且,那两个最大的分别放在整个专题的第四和第八页。
这时,这个专题的节奏就很好了。因为无论整个专题,还是每页的排列都有相应的节奏,而且这个节奏都是充分考虑读者阅读习惯的结果。
这和前面的几种排列方案比较起来,显然高明了许多。
当然,作为主编是没必要对这样一条稿子用这份心思的,但是,以小见大,整本杂志的节奏也是需要用这样的思路去调节。
这需要主编对读者的习惯和特性有充分的了解,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变化成规矩。什么样的规矩呢?就是大到整本杂志板块安排。比如,杂志分多少板块,每个板块多少篇幅,其中文字占多少,图片占多少,多少文字后需要多大的图片篇幅来调节节奏,甚至可以具体到,多少文字中间就必须用小标题断开……等等等等。
这里还要特别说说文章和广告关系。很多老大喜欢把广告放在前头,或者广告商指定某些板块,但其实,广告和正文之间应该互相调剂的功能,文章是广告的间隔,广告是文章的隔断。这样既能保证文章、板块的连贯和完整也能够让广告出现在人们阅读最疲倦,最需要调剂的位置,这才能让广告产生最好的传播和阅读。广告一定不是越前越好,更不是广告主说哪页就哪页。作为主编,你应该给广告主最好的建议。
其实,在我看来,作为主编,对节奏把握是个简单的问题,就是首先确定各元素比例,然后按照这个比例稀释到每页中去。真的不知道现在为什么那么多主编这么简单的事情怎么就做不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