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法实阶

标签:
股票 |
分类: 棍术精文 |

http://s11/mw690/001mnnObgy6LvOB7Zb4ba&690
《南少林十三枪棍》 邓锦涛、邓镇江、冯础坚整理
自《少林武功》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 1983年1版
武人不文,经典不著,标准不立,是造成流派过多,各立异说的原因之一。戚继光著《纪效新书》,使当时武技录于笔下,刊于坊间,四百多年来,在混乱中总算保存了一部相对可以作为标准的武学“营造法式”。其枪棍之说,后如吴殳辈虽精于剔牙,但无逾其大致范围,基本技术动作流传至今。棍中带枪成为理念,观《太空子午棍》等莫不用长棍,持四平,南派有所谓“枪棍”之形制,为技击长兵之特征。
标准本身需要解释,吴殳《手臂录》中许多技术术语,可以看出从《纪效新书》《耕余剩技》一脉相承而来,为当时坊间日常熟知,所以作者们都未写下基础解释。不料数百年一过,很多东西面目就模糊起来了。
《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 明·戚继光著
嘉靖三十九年 (1560年)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年1版
中华书局
1996年1版
最近读凌懿文《浙江传统武术简史》,解读戚俞棍剑混说,谓此宋元武技,持长剑,剑法即棍法。初读时一掠而过,因为这种类似拳械同理的见解,大致是原理相近而已,没什么新鲜。昨日再读,才发现作者的意思,说长剑非今日“剑似游龙”之舞剑及其剑法,这是软剑佩剑,长剑长110厘米,柄长40厘米,剑法直接就是棍法。开卷有益,诚如此说,则俞大猷《剑经》专述棍法就非常直白了。想想也不奇怪,三分棍法,七分枪法,为棍中白眉,既然棍可直接用枪法,长剑又何尝不能用棍法呢?再想想,那些以木剑练习格斗的场面,木剑不就近似于棍吗?是历来刀剑一族的概念框死了思维。
《耕余剩技》·《少林棍法阐宗》明·程宗猷 著
天启元年
(1621年)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1版
明天启刻本影抄
http://s13/mw690/001mnnObgy6Lx0aXLBi4c&690
http://s8/mw690/001mnnObgy6Lx0c3fsr87&690
上海大东书局 民国十年 1921年1版
上海大东书局 民国十年 1921年1版
本来以吴殳枪棍辨之犀利,倒是可以说清长剑之迷的。奈何于枪外多为不屑,尤以冲斗“混枪棍”而毁之不倦。那么以开放的目光来看《棍法阐宗》,其中不但有大量赤裸的枪法,或许也有直接的剑棍通用法,乃至长刀法?
与今日大师们说拳时圆融无碍的潇洒不同,《纪效新书》《耕余剩技》中每每出现“杀着”,当然不是小说中的“必杀技”之类,而是器械格斗常以杀着结束回合。这一点,在以下的两本棍术著作中多有继承。
《太空子午棍》 刘杞荣 著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年1版
作者直言此棍法源于枪法,其实战有乱劈对抗,又纯为棍法,程宗猷棍法有“庄家乱劈柴势”。
能适应乱劈,能对付密集王八拳,才相当于口语过关,目前传统武术界所缺乏的,也正是打得手熟的擂台搏击所傲持的。其实就这一层窗户纸,终归要点破它。
《飞龙虎棍—雷仁生棍法》 雷仁生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0年1版
尤记得其中一式,戳,盖,拨,近距离连用,十分巧妙。后来发觉,其实此三动连起来就是竞技棍术套路中的(正)舞花,可见好多东西传着传着就玩得走偏了,反而不识当初真面目了。
在戚继光著作中,枪(注意区别于长枪)棍都是短兵,故作“短兵长用说”篇,与现在的理解已相反。所以雷仁生棍法,端的是“短兵短用”也。
http://s6/mw690/001mnnObgy6LwEoy1vLa5&690
http://s8/mw690/001mnnObgy6LwEqeJpl87&690
此套枪棍,少有棍术的抡劈而几乎全为枪法之戳革,典型技法“一截一扎”反复出现,可惜当年整理时只录下单练图式,如果括进对拆就完整了。
此套枪棍,少有棍术的抡劈而几乎全为枪法之戳革,典型技法“一截一扎”反复出现,可惜当年整理时只录下单练图式,如果括进对拆就完整了。
前一篇:棍怕老狼
后一篇:图说俞大猷子母三十六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