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佳人相见一千年

(2010-06-14 09:27:09)
标签:

养生系列

健康

http://s2/middle/511e57a4g88f3b8ab95d1&690

                                  浣溪沙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文献记载以及历代民间视五月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而节日起源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民间活动以“划龙舟”吃粽子为甚,从起龙到竞渡,从泡糯米到摘粽叶,村村热闹非凡。

    端午还有很特别的卫生习俗:

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酒也颇有益。

采茶、制凉茶: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这是去年写的,附在后面吧:

    史料记载,端午节又称“药节”,因湿热交蒸,人容易生病,所以要采取各种方法预防。

    从前端午一到,广州的街巷里“端午近,五毒醒,来碗午时茶。。。。。。”的叫卖声就此起彼伏,从上世纪50年代后渐渐销声匿迹,现在已是知者了了,幸好,近日公布的第二批“非遗”推荐名录中,“端午午时茶”名列其中。

    所谓“午时茶”其实是药,民间重口彩,就说成茶了,还有制成茶饼卖的,方便冲泡。

    买不到就DIY炮制午时茶吧。

    原料:苍术  柴胡  前胡  防风  羌活  陈皮  山查  连翘  神曲  藿香  白芷  枳实  川芎  甘草各10克,厚朴  桔梗  紫苏各15克,红茶200克,姜汁适量。

    制作:洗净,浸过面三碗水煎为一碗,成人每日2-3碗。

    说明:本方出自古医书《拔萃良方》记载而得,汇集多味辛温解表,芳香和胃,理气消食之中药,热底忌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