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道经之勘定与全译第三篇“弗为而已"

(2015-03-13 19:19:11)
标签:

道德

老子

思想

国学

文化

分类: 老子道经(原创)

             第三篇    弗为而已

原文断句: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者不敢为也。——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译文:

不崇尚贤能之名,可以免除人们争功夺名;不使稀罕之物有贵重之名,可以使人们不去从事那些偷盗掠夺之事;不使人们受到外在可滋生欲望之物的引诱,可以使人们的心性不会被惑乱。

所以圣明的治理方法是:虚空人们的“知求”之心,而致力于充实人们的肚腹;弱化人们的“欲得”之志,而致力于强健人们的身体。只要能使人们长久处于一种少有“知求”和寡有“物欲”的环境氛围之中,最终就可以使个别善于投机取巧者也不敢恣意妄为了。上述的治理方法仅可归结为是一种无为之治而已,但它却可以达到无所不治的效用。

解读:

“有名,万物之母”;有欲,万恶之源。若能使人们不崇尚贤能之名,人们对功名就不会有刻意苛求之心,天下也就不会有争功夺名的事情了;若能使人们不过分看重稀罕之物,人们就不会有贪婪之志,天下也就不会有偷盗掠夺的事情了;若能使人们不受到外界可滋生欲望之物的引诱,人们的心性就不会被惑乱,天下自然就会有清静和安宁。

所以,正确的治理方法理应是:一方面要致力于消除人们对贤能之名的崇尚思想、用以虚空人们对功名的刻意苛求之心,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改善人们的生存条件、用以充实人们的肚腹;一方面要致力于消除人们过分看重稀罕之物的观念、用以弱化人们对贵重之物的贪婪之志,另一方面要致力于强健人们的身体、用以培养人们健康的情趣。只要能坚持“以不知治国”,使人们处于一种既无“知求”、又无“物欲”之淳朴的环境氛围之中,那么,久而久之,天下自然就会慢慢地回归于正道,天下自然就会慢慢地充满朴真之气。在这种充满朴真之气的环境氛围之下,即使还有个别善于投机取巧的“知者”存在,他们也会因不合时势而成为“异人”,他们自然也就不敢恣意妄为了。这样的话,天下自然就会回复到其原本的“上德”境界。上述的治理方法仅可归结为是一种无为之治而已,但这种治理方法却具有“对症下药”的意义,它能达到去除“病根”的作用,它可以达到无所不治的功效。

说明:

本篇论述了无为之治,是无为思想在治理方面的具体实践。它论述了无为之治的理论依据,论述了无为之治的方法,阐明了无为之治的作用和意义。它为人们阐述了一种“内去欲求”和“外除物诱”的内外兼治的治理方法,示意了一种正本清源式的无为之治,表达了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它为人们明示了一条返归于朴真的治理之道。

本篇以“知求”和“物欲”作为人们内在的“心中之垢”,以“见可欲”作为人们外在的“物诱”。它以“上贤”为“知求”的根源,以“贵货”为“物欲”的根源,以“可欲”为万恶之源。本篇首先为人们论述了“不上贤”、“不贵货”和“不见可欲”的作用和意义,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为依据,为后述无为的治理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后它在践行方面全面阐述了“圣人之治”的方法和作用意义,阐述了一种以“虚其心”和“弱其志”为形式、以“恒使民无知无欲”为目标的无为之治,阐述了无为之治“使夫智者不敢为”的效用,示意了无为之治能使天下“自正”的伟大作用和意义,并通过“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总结了全文,表达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本篇充分表达了作者以愚为德的观点,表达了作者以愚治国的观念,这种观点和观念相信在现代还希有人能理解,更不会有人能接受得了,但真理的存在并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改变,本人相信真人之言不会有假。因为人们一般都以“无知无欲”为愚,但它却代表了一种原本和真实,代表了一种淳朴和厚道。而这种境界不仅可以使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还可以使人类自身更加“长生久视”,所以,它是一种完全顺其自然的“上德”境界,它是一种最为理性的“大智”境界。它之所以不能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那完全是由于人们自身的“无知”。

本篇的解读主要依据于第37篇“自正之道”、第65篇“以不知治国”和“老子语录”第14篇,另可参读第19篇“绝学无忧”、第44篇“长久之道”、第52篇“袭常”、第81篇“小国寡民”等。

注解与勘定说明:

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以贤能为上,就可以使人们免除纷争。本句阐明了去除(或淡化)“知求”的作用和意义,为后述“虚其心”的治理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寓意是指:在精神生活方面,假如能不使人们去崇尚贤能之名,那么,人们就不会对贤能之名怀有刻意苛求的刻薄之心,人们就不会有争功夺名的事情了。根据“老子语录”第14篇中“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的论述,本句也寓意了“上贤”是产生人们“知求”的根源。“上”,上位,在阴阳理论中“上”归属于“阳”,此意指:使……受到崇尚、崇拜,寓意了有高贵之名。“贤”,贤能,因为贤能是一种人为之名,所以它可理解为:贤能之名,解读依据可参读第1篇中的“有名,万物之母”。“不争”,不会有争斗,按本句的语意,此可理解为:不会有争功夺名的事情了,寓意了不会为了虚名而争斗,寓意了在精神生活方面具有“不锐”和“不害”的意味,寓意了在精神生活方面能“知和”,其寓意可参读后续第8篇、第66篇、第80篇中的“不争”。“民不争”,因为“民不争”则天下自然就会平和,所以它寓意了天下就会有和平之宜于生的环境和形势。

原文勘定说明:本句的依据于帛书《老子》甲、乙本残卷实录中的表达,它在河上公本和王弼本《道德经》中表达为“不尚贤,使民不争”,其语意一致。

②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使稀罕之物有贵重之名,就可以使人们不去从事那些偷盗掠夺之事。本句阐明了去除(或弱化)“物欲”的作用和意义,为后述“弱其志”的治理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寓意是指:在物质生活方面,假如能不使人们把稀罕之物看得过于贵重,不使稀罕之物有贵重之名,那么,人们就不会对稀罕之物有贪婪之心,人们就不会去从事那些偷盗掠夺之事了。根据“老子语录”第14篇中“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的论述,本句也寓意了“贵货”是产生人们“物欲”的根源。“贵”,贵重,此可理解为:使……受到贵重,寓意了有贵重之名。“难得之货”,在一般情况下难以得到的东西,此可译为:稀罕之物。“民不为盗”,民众就自然不会为之于偷盗之事,寓意了民风会自正,寓意了天下会太平,其意可对照第57篇中的“盗贼多有”。

注:“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它阐述了一种以“内去欲求”为形式的内治方法及其作用意义,它为人们明示了一种以为之于根源为形式的无为治理方法,它为人们明示了一种以“治人事天”为形式的内治之道。若按第44篇“长久之道”的观点,则“不上贤”可以使人们懂得“名与身熟亲”,可以使人们懂得“知止”的意义;“不贵难得之货”可以使人们懂得“身与货熟多”,可以使人们懂得“知足”的意义。所以,通过“不上贤”和“不贵难得之货”这种“不言之教”的方式,自然就可以显现“知足”和“知止”的意义,自然可以使人们的心性回归于“有所属”的平和境界。其解读依据可参读第44篇“长久之道”和“老子语录”第14

③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不让人们看见可产生欲望的东西,就不至于使人们的心性被惑乱。其寓意是指:不使人们受到外在可滋生欲望之物的引诱,人们的心性就不会被惑乱,天下自然就会有清静和安宁。其寓意和解读依据可参读第37篇中的“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和“老子语录”第14篇。“不见可欲”,不让人们看见可产生欲望的东西,其寓意是指:通过“不上贤”和“不贵难得之货”,可以清除人们的“心中之垢”,可以营造出一个干净的环境,而干净的环境反过来可以减少人们受到外在可滋生欲望之物的引诱,这不仅可以避免人们的心性被惑乱,还可以进一步促进人们减少内在的“欲求”。本句阐述了“外除物诱”的外治方法及其作用意义,它与前述的内治方法组合成了一套完整的内外兼治的治理方略,它同时也暗示了内治与外治之间既相对、又相辅相成和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使民不乱”,使民众的心性不会被惑乱,它寓意了天下会有一个清静和安宁的环境,它寓意了人们会有一个清静和安宁的外部环境,这是保持人们清静的前提条件,它也具有进一步促进人们清静的作用和意义。

原文勘定说明:本句依据于帛书《老子》乙本残卷实录中的表达,其后半句在河上公本《道德经》中表达为“使心不乱”,在王弼本《道德经》中表达为“使民心不乱”。

注:“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本段文字阐述了一种“内去欲求”和“外除物诱”的治理方法及其作用,全面地为人们阐明了无为之治的内涵、方法和作用意义。它既为人们阐明了一种以淡化“知求”和“物欲”为形式、以治理人们内在心性为根本的内治之道,又为人们阐明了一种以“不见可欲”为形式、以营造真朴的外部环境氛围为目的外治之道,它为人们明示了一种内、外兼治的治理之道。本段文字隐含了内治心性和外治环境两者之间既相对、又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它为“无为而无不为”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它为后述的“圣人之治”指明了方向。

④ 圣人之治也:圣贤之人的治理方法是……,它代表了正确的治理方法。“治”,治理方法,治理之道。

⑤ 虚其心:静虚人们的心灵,因为本句对应于前述的“不上贤”,所以可理解为:虚空人们的“知求”之心,其寓意是指:不崇尚贤能之名,以去除人们对虚名或功名的刻意苛求之心,以虚空人们的心知。本句寓意了能“以不知治国”,其寓意和解读依据可参读第65篇“以不知治国”等。“虚”,使……虚空,它对应于后述之“实”。“心”,心念,心知,按文意,它代表了人们对虚名的刻意苛求之心,代表了人们的“知求”之心,代表了人们对虚名的执着。

⑥ 实其腹:充实人们的肚腹,意指要致力于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因为温饱问题既是人们生存的根本,也是“虚其心”的前提条件,所以,本句寓意了能为之于根本,其寓意和解读依据可参读第12篇“为腹不为目”。

⑦ 弱其志:弱化人们的“欲得”之志,本句对应于前述的“不贵难得之货”,其寓意是指:不使稀罕之物有贵重之名,以弱化人们对财物的贪婪之心,以弱化人们对那些稀罕之物的“欲得”之志。“志”,志向,意志,此可理解为是人们对稀罕之物志在必得的贪婪之心,它与第33篇中“强行者有志”中的“志”同物而反向。

⑧ 强其骨:致力于强健人们的体能,其寓意是指:因为强健身体是人们内在固有的需求,所以致力于强健人们的体能,既同合于道,又可以“弱其志”,所以,它是弱化人们的“欲得”之志最佳方法。本句同样寓意了能为之于根本。

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长久地使人们处于一种“无知”和“无欲”的环境氛围之中,其寓意是指:只要能“以不知治国”,并长久地使人们处于一种少知和寡欲环境氛围之中,那么,人们的内在心性与外部良好的人文环境就会形成一个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久而久之,人们的心性自然就会回归于淳朴,天下自然就会充满朴真之气,天下就自然会回归于正道。本句为人们明示了一个淳朴环境氛围的形成过程,明示了人们回归于“上德”境界的路线,其寓意和解读依据可参读第37篇“自正之道”和第65篇“以不知治国”等。“恒”,常恒,长久,寓意了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寓意和解读依据可参读第65篇中的“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无知无欲”,没有“知求”和“物欲”,其寓意和解读依据可参读“老子语录”第14篇“修道之要”。

⑩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会使得个别善于投机取巧的知者也不敢恣意妄为了,其寓意是指:只要人们的心性能回归于“无知无欲”的淳朴状态,天下自然就会充满朴真之气,在这种真朴的环境之下,即使还有个别善于投机取巧的人,他们也会因不合时势而成为“异人”,他们自然也就不敢恣意妄为了。本句寓意了“天地将自正”,寓意了天下自然就会回归于正道,其寓意可参读第60篇中的“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其解读依据可参读第37篇“自正之道”。“夫”,语气助词,此有“即使还有”的意味。“知者”,知巧刁钻者,可译为:善于投机取巧的人,因为在古时“知”与“智”相通,所以此也可理解为:智者,它代表了那些智商高却迷失方向的人,其解读依据可参读第27篇中的“虽知乎大迷”。“不敢为也”,不敢恣意妄为了,寓意了会受到朴真之气的震慑,寓意了在一个好的环境氛围之下坏人也会变为好人的道理,寓意了淳朴环境氛围的作用和意义,其寓意和解读依据可参读第37篇中的“化而欲作,将阗之以无名之朴”。

原文勘定说明:本句在帛书《老子》残卷实录中表达为“使夫知不敢”,在河上公本和王弼本《道德经》中表达为“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按文意,河上公本和王弼本《道德经》中对本句的表达是适宜的,但因为人们一般是将理性或明智之人称之为“智者”,为了能在称谓方面区别明智之人与知巧之人,本人将本句勘定为“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⑾ 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不为而已,所以会有无所不能治理的效用了。此可译为:上述的治理方法仅可归结为是一种无为之治而已,但它却可以达到无所不治的效用。本句是对全文的的总结和归纳,它为人们明示了无为之治的伟大作用和意义,表达了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其寓意是指:上述圣人的治理方法,仅可以称为无为之治而已,因为这种治理方法完全不可能称为有为之治,但从实际效果上看,这种治理方法却具有“对症下药”的意义,却能达到去除“病根”的作用,却能有无所不治的功效。“弗为而已”,不去多加作为而已,意指上述圣人的治理方法归属于无为之治的范畴,它既总结和归纳了上述的圣人之治,又明示了其无为的本质。“则无不治矣”,所以会有无所不能治的效用,它寓意了无为之治的伟大作用和意义,寓意了为无为却可以有无不为的效能,它既明示了“弗为”的伟大作用和意义,又明示了“弗为”与“无不治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巧妙地表达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弗为”,无所作为,它是对上述“圣人之治”的归结,其寓意是指:上述的治理方法从一般常规上看,是不可能算是人们所谓的“有所作为”的类型,它仅归属于是一种“无所作为”的类型,所以它仅可称为是无为之治。“则”,它既具有“所以”的因果意味,又兼具有“但是”的转折意味。“矣”,了,寓意了已经达到……

原文勘定说明:本句依据了帛书《老子》乙本残卷实录中的表达,它在河上公本和王弼本《道德经》中表达为“为无为,则无不治”。根据以上对该句的解读,“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明显要比“为无为,则无不治”更加精辟和美妙,也更加符合作者一贯精绝、到位和顺其自然的用词风格和表达手法,所以,本人认为本句理应表达为“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