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生活中的统计——小学数学活动课案例
教学背景:
统计学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现行教材中,统计知识是从四年级开始教学的。人教课标版小学一年级课本编入了有关统计的知识,渗透了除了的统计思想,让学生认识统计的作用,体会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掌握初步的统计方法。因此,我尝试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进行初步的统计知识教学,自编教材在校内上了节公开课,经过全校老师的共同商议,在我校上了节教研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应用于生活实际。用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去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我用《小猫钓鱼》的故事作为教学情景:
师:小朋友你们听说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故事中的小猫一心一意钓了许多鱼,今天也有三只小猫:小蓝猫、小黄猫、小红猫在一起进行钓鱼比赛(课件演示)。比赛结束了,谁赢了呢,你们想知道比赛的结果吗?
[以小猫钓鱼的童话故事开头,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共同探讨,学习新知
在让学生观看比赛结果后,教师设问:我们要知道每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反应非常活跃:
学生A: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
学生B:可以把它们(每只猫钓到的鱼)放在一起比一比。
学生C:我数出来小蓝猫钓4条,小黄猫钓2条,小红猫钓3条。
学生D:我发现小蓝猫钓的鱼最多,小黄猫钓的鱼最少。
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以下统计表:
让学生边读边观察表格,再指导学生认识统计表,并让学生把比赛的结果填到统计表内。然后,教师指出这样的表叫统计表,并板书。
在认识了统计表的基础上,
教师指出:我们还可以用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但是每条鱼画出来很麻烦,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格子来表示一条鱼?
师:从这张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总的来说,这三只小猫钓得怎么样?
生E:小蓝猫钓了4条鱼,小黄猫钓了2条鱼,小红猫钓了3条鱼。
生F:小蓝猫比小黄猫多钓2条,小红猫比小黄猫多调1条。
生G:小蓝猫给小黄猫1条鱼,他们钓的鱼就一样多。
生H:他们每人钓到3条左右……
[想上面这样的统计图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统计图,但已体现了统计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可以说是统计图的“雏形”,为以后学习统计知识打好基础。这样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低年级的学生也能学好的。]
根据统计的情况可以确定一般性的范围0~5条。这一设计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允许学生有多种不同的答案。
三、实际操作,灵活运用
情景一:
师:再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老师要把教师布置得漂亮一点,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踊跃发言,提出各种建议。教师根据一个学生的建议——制作拉花拿出准备的彩纸,问学生你最喜欢哪种颜色?学生从各种颜色中选择一种最喜欢的颜色贴到黑板上。
师:哪种颜色喜欢的同学最多了呢?请几个同学来数一数有多少张,把结果写在旁边。
学生上台数并写出结果。教师指导学生把结果填入统计表和统计图中。然后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从这张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经过讨论分析,学生知道了我们班最喜欢的颜色。
师:如果明天老师要去买纸来做花,你对老师有什么意见?
生:老师,你买的时候,X色的纸多买些,Y色的纸少买些……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得出结果并指导实践,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对统计过程有了初步的全面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情景二: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下面小做合作由组长负责来统计一下,本组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把结果填到统计表和统计图中,然后分析得出结论。如果我们搞活动要买水果,应该买哪一种?
[这一训练不仅使学生加深对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理解运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促进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这堂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小组合作,了解了统计的作用。通过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来说一说小猫钓鱼的情况,许多学生都说:小黄猫钓了3条,小红猫钓了5条,小蓝猫钓了4条,有个学生说:小黄猫比小红猫少钓2条,小红猫比小蓝猫多钓1条。教师鼓励其创新精神,课堂上气氛活跃。
这个案例表明:在小学低年级进行初步的统计知识教学是重要的,也是必然的。当今社会,统计知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小学的初级阶段,学生进行简单的统计知识学习不仅可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还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统计打好基础。这样做不仅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公民,促进教育的现代化与社会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