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去何从——到了对保留的四合院进行大修的关键时刻

(2012-06-22 15:31:24)
标签:

杂谈

何去何从——

到了对保留的四合院进行大修的关键时刻

                 舒 乙

最近,在各种北京市历史名城保护的专业会上,我不止一次地阐述我的观点,呼吁对保留的四合院进行彻底大修,我的理由如下:

.历史名城保护到了由点到面的时刻:北京市的文保工作,成绩很大,特别是对北京市所辖的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投资很大,差不多都维修了一遍,划出了隔离带,成了有地标性的著名景点,多数已成了旅游胜地或建立了博物馆,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有口皆碑。但是对保留的四合院和胡同,却始终没有触及。现在该到了由点到面的关键时刻,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转移到对保留的胡同、四合院进行大修上了。

.六十年不修已成危房:北京的四合院是土木结构的,过去是每年要小修,上房拔拔草、膩膩缝,三年一中修,五年、顶多十年一大修,大修时要重新对窗、门、柱粉刷油漆一遍。但是解放后,由于房屋的所有权多数都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公产,结果谁也不保护,除了机关占用外,民居差不多没有正规的维修过,加之人口爆炸,住成了大杂院,成了危房和贫民窟式的宅户,特别是1976年唐山地震之后,地震棚成了永久性的临建房,四合院的“院”已不复存在,树、草、花通通没有了,院里只有一条小窄道弯弯曲曲,仅够一人通过,基本上惨不忍睹。北京八月雨多,过去房屋的地基普遍不好,地下水位高时,墙湿半截,长此以往,柱头腐朽,已成空心,实际成为虚有其表的空壳,加之漏雨,居住的安全性已很差,到了必须彻底大修的极限。一句话,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的现状绝不容乐观。按道理,它应该是北京的骄傲和象征,但如不痛下决心加以大修,实则成了北京很丢人的一个负面,因为无作为,没办法,听之任之,自生自灭,实则前途可悲,极其危险。

只有大修才是出路。对北京胡同、四合院,小修已无计于事,修旧如旧也不成,空谈保护更是只能延长其受难的痛苦,唯一的办法是拆了重来,我的主张是:原样重建,原拆原建。

什么叫“原样重建,原拆原建”?

北京过去有雨儿胡同改建、南池子改建两种模式,但是都不是胡同、四合院保护和利用的正途,因为此类模式都无法把历史上的精彩胡同、四合院完整地保存下来。

所谓“原建”就是“四原”:原机理、原尺寸、原结构、原外观。

我没有特别强调用原材料、原工艺和原内饰。相反,材料可以部分换新,比如不再用所谓“核桃砖”,而用整砖;比如内部功能要尽量现代化,上下水、马桶、电、气、宽带……等等都一应俱全。但胡同机理不变,房屋的基本尺寸、结构、外观不变,只是让它新生,有好地基,用好材料,有好内容。不做假古董,不新建,不改头换面,叫做真正的永保青春吧。

这样做,有三个前提:一是要疏散人口,减负荷,起码减去百分之五十,甚至百分之七十,一个四合院的一“进”院子顶多住上四家,恢复原有的院子,种树植草养花,维持好的局部小环境;二是有好的规划,叫做“胡同四合院原拆原建工程”,当作整个城市振兴的龙头工作,也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工作的重中之重;三是花一笔重金来运作,估计要上千亿之巨,政府出大头,社会出中头,居民出小头。

何去何从,除了原样重建,原拆原建,我估计,已别无它法。

特此建言,不是耸人听闻。真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前进,前进,前进进!”

   

墨菲:我只就其一进行了阐述,如果愿意,可以系列谈。

                   舒 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