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新疆边陲乾隆御碑记
(2012-06-22 15:23:44)
标签:
杂谈 |
舒 乙
我曾预言,新疆一定也有乾隆的四种文体的御碑,像北京的和承德的那些。为此,我专门又跑了一次新疆,果然,被我找到,在新疆的最西部,在伊犁昭苏县的边境线上,碑的对面就是哈萨克斯坦的一个小村。
在我的《见证亲密》一书中,曾经提到,涉及新疆内容的乾隆御碑一共有四块,全在承德境内,二块在承德外八庙之一的普宁寺里,一块在围场的田野里。前三块说的是1755年平叛准噶尔叛乱,生擒准噶尔汗达瓦齐的事;围场的一块说的是三年后1758年准噶尔继任首领阿睦尔撒纳又作乱,而且维吾尔族的两个首领布拉尼墩和霍集占兄弟也乘机参与叛乱,制造分裂,乾隆皇帝再次派大军平乱,消灭了布拉尼墩和霍集占兄弟,彻底解决了新疆问题,完成了祖国统一大业,奠定了西部边疆长治久安的大格局。
乾隆皇帝平生有两大特点,或者说是爱好:一爱写诗,二爱勒碑记功。
我想,对上述两桩有关新疆的大事,大概在事发地点新疆,也会留下痕迹,也会有石碑吧,不会没有。
查资料,果然有,而且确有两块石碑,全在边界上。
一块叫《平定回部纪功伊西洱库尔淖尔之碑》,简称乾隆记功碑,当地叫“苏滿(文字)塔什(石)”。详细记载了平定回部首领布、霍二人作乱的事。此碑在格局上最为特殊,是用三种文字表达的,即滿、汉、维吾尔文。这样的碑,它是唯一的,而且是立在帕米尔边界上。可惜此碑1891年被俄国沙皇侵略军扬诺夫上校盗走,先运至塔什干,后运至圣·彼得堡。后在原地,据文献记载,又曾被新疆巡抚作为界碑之据,立有新碑。
我此次找到的碑是另一块,是关于1755年生擒准噶尔汗达瓦齐的《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简称《格登碑》,是和承德普宁寺里的那三块碑相呼应的,堪称它们的姊妹碑。
此碑立在格登山上,故名格登碑。格登山并不高,只是个地势险要的山丘。当时两支清军曾将达瓦齐围困在格登山上。达瓦齐像困兽一样,仗着居高临下,企图负隅顽抗。当时达瓦齐所在的蒙古准噶尔内部争斗了十年,达瓦齐得势之后和清庭分庭抗礼,制造分裂。乾隆皇帝做了许多说服工作,最后忍无可忍,出兵平乱。一支大军由定北将军班弟率领由外蒙古的鸟里雅苏台出发,一支大军由定西将军陕甘总督永常率领由东疆的巴里坤出发,共五万人,七万匹马,会合于博尔塔纳河畔,包围攻陷伊犁,达瓦齐率一万人逃到格登山。乾隆二十年(1755年)5月14日夜,班弟命三名巴图鲁勇士率领二十二名精锐骑兵突袭敌营,他们枪矢并发,声震山谷,达瓦齐军乱成一团,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大部俯首投降。达瓦齐仅率少数亲信逃遁至南疆,最后在乌什被擒,押解北京,准噶尔割据政权至此灭亡。1759年乾隆皇帝命令:“来春于伊犁格登山刻石记功”,并于1760年亲自撰写了碑文。此碑高2· 93米,宽0·83米,厚0·27米,正面是竖行汉滿两种文体,背面是蒙、藏两种文体。汉字共225字。2001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因地震倾倒,2004年修复,外有漂亮的敦实的红色御碑亭,上复黄琉璃瓦。碑体总体保存状况良好。有柏油公路可直达,由昭苏县驱车需一个半小时方抵,最后一里多是土路,近处路过边防岗哨。它是祖国最西部的一件重要文物。山下有小河,河对岸已是哈萨克斯坦。
山上风大,但身处蓝天白云之下,草原之上,登高举目四望,万里江山尽收眼底,远处有雪山,中部山峦起伏,近处有哨所,有碑亭,有青青的山丘,不由思绪起伏,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仿佛听见那二十五位勇士的嘶杀声,正像碑上所写,乾隆皇帝向天下表达的庄严的正义宣言,震天动地:
首先,决心用武力维护祖国的统一,绝不准许任何人搞分裂;
其次,总是以宽厚仁慈的态度对待兄弟民族,十年不攻,等待转变,俘而放归,感化亲和,两手高于一手,胜过汉唐;
再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搞分裂永不得人心,一攻就垮,三勇士率二十二名士兵一举打垮一万人,叛首终被俘去献上;
最后,民族团结政策威力巨大,许多地方都帮清军通风报信,最后逃跑的达瓦齐也是被地方上的少数民族逮住献上的。
瞧,这块格登碑又是一个多么好的教材。探访到它,细品其文,让我很高兴,不虚此行啊。写出来,愿和众位奇碑共欣赏。
它很古老,它很苍桑,它很遥远,它很坚实,它很好,它确实值得一看,值得参拜,因为它有故事,它有启示,它有巨大的现实意义。